包拯为官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民间百姓称其为“包青天”或“包公”。可以说是民间百姓最为熟悉的清官之一。
嘉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作为一位廉洁公正、铁面无私的清官,一生弹劾过很多权贵,但是包拯在位二十七年升迁二十七次,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三司使。为什么包拯得罪这么多人,最后也算是寿终正寝呢?
一、包拯的官场政治
包拯本人所处的宋朝时期,官场上一直有着同年,同科或同乡考取进士入朝为官的人相互结成政治联盟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是宋朝其他朝代也普遍存在。包拯就很熟悉这种潜规则,跟同年为官的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虽然包拯弹劾过包括宰相在内的很多高官权贵,但是同年为官的只弹劾过两人。同时还跟三度出任宰相,辅佐过四位皇帝的文彦博结为了儿女亲家。
二、包拯的做官的理念
包拯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很难让人抓到把柄。再加上包拯不畏强权,敢于替百姓鸣不平,自然是深受民间百姓的爱戴,皇帝为了稳定民心自然也不会轻易的去动包拯。
三、宋仁宗对包拯的包容
由于宋朝本身对文臣就比较重视,一般文人除了弑君谋反这种十恶不赦的大罪会被处死之外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杀文臣的,尤其是御史这种言官一般皇帝是不会动的。再加上宋仁宗是史上出名的仁慈,史料记载又一次包拯和宋仁宗争论的时候,包拯曾经将吐沫吐到了宋仁宗脸上了,宋仁宗却只是用袖子将唾沫擦掉了。
总的来说包拯能寿终正寝跟他个人的能力和为官技巧是分不开的。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天”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廉政楷模和诤臣典范。野史、小说、戏剧之中更是把包拯极度神化,将其上升到了“在世神”的层面,什么“打龙袍”、什么“日断阳、夜断阴”,似乎包拯无所不能,不仅可以审皇帝,连鬼魂都能审!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包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结局又如何?
登进士第步入官场宋天圣五年,二十八岁的包拯高中进士。这个年纪高中进士,在中国古代虽然算不上年纪小的,但也堪称“学霸”级的人物了。历朝历代,年近花甲依然奋斗在科场之上的人不在少数,包拯未及而立之年便高中进士,也算是“少年得志”了。
辞官回籍侍奉双亲在高中进士之后,包拯并没有像很多利欲熏心之人一样在官场之上苦心钻营。因为双亲年事已高,在短暂出任大理评事和建昌知县之后,包拯选择了回籍侍奉双亲。宋廷为了照顾包拯,还特地给他就近安排了和州监税一职。古和州即今安徽省和县,离包拯的老家庐州(合肥)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就算在宋朝,这也不算是太远的距离。
可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侍奉双亲,包拯并没有接受宋廷的好意,而是直接辞去了官职,回籍侍奉双亲。放弃大好前程、回家侍奉父母,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但包拯的确这么做了,而且不是简单做做样子、沽名钓誉!包拯一辞官就是好多年,直到双亲相继亡故、三年守丧期满之后,包拯才重新回归官场。
这里顺带说一句,包拯并不是自己嫂子养大的,也不是什么贫寒子弟,他的父亲包令仪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之职。“嫂娘”这个故事实际上出自于包拯的幼子包绶,包绶是包拯的小妾所生,在包绶尚未出生之时,其生母被包拯给休了(准确说妾应该叫出而不是休)。后来包绶出生于其生母的娘家,而包拯居然连小妾怀孕的事都一无所知。不久之后,包拯长子包的夫人崔氏将小叔子包绶结回了包家并亲自抚养。直到包拯六十大寿时,崔氏才趁着老公公高兴把小叔子包绶抱到了包拯面前,包拯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又有了一个儿子……不知何故,后人将包绶之事硬安到了包拯头上,所以才有了“嫂娘”的故事。
重返官场、步步高升在为父母守丧期满之后,包拯重新回到了官场,出任天长(插入江苏省腹地的安徽省天长市)知县。之后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三司使、枢密副使(大概其相当于副宰相)。
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包拯进入官场之后,一直清廉为官,不该伸手的从不伸手。这种作风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小儿子包绶,包绶后来在赴任途中亡故,随身只有少量散碎银两,别无他物!如果说清廉还只是“独善其身”,那么刚正不阿就得算是“兼济天下”了。
包拯这个人一辈子最著名的不是在行政方面的作为,而是弹劾高官、显贵。什么宗室、外戚、宰相,没有包拯不敢参劾的!因为包拯的参劾,张贵妃(温成皇后)的父亲丢掉了即将到手的官位、三司使张方平、宋祁先后被罢免……甚至舒王赵元的女婿包拯也照参不误!史载,有一次包拯与宋仁宗赵祯争吵有些激烈,居然将吐沫星子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包拯的“不畏权贵”可见一斑。
当然,这也要得益于宋王朝重文抑武、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国策。如果没有这一法理保障,包拯还敢不敢如此“放肆”恐怕就很难说了。至少他会不会还能得以善终,起码没有谁敢打这个包票,不是吗?
直人也有“圆滑”时包拯这个人虽然一生刚正不阿,时不时连皇帝都敢顶撞。但是,包拯这个人与明朝的海瑞不同,他很懂得掌握分寸!包拯这个人与海瑞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不对同僚进行道德绑架。换言之,他只参劾同僚影响国家层面的大事,对于小节并不过分苛责,甚至会有所变通。
同时,对于科举同年、座师等等,包拯也基本上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据一些人统计,包拯一生只参劾过自己两位科举同年。其实也可以理解,把所有朋友都得罪了,包拯恐怕也是寸步难行了……包拯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也同样需要圈子。否则,一切政治理想、抱负都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包拯还与彼时的三朝宰相吕蒙正结成了儿女亲家,包拯的儿子包娶了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也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位“嫂娘”。而且,后来包拯的幼子包绶还娶了另一位宰相文彦博的女儿!可见,包拯的家族政治玩得还是相当炉火纯青的,也无怪乎包拯得罪了那么多人还能步步高升并以副宰相之尊寿终正寝了。这恐怕就是包拯与海瑞最大的不同了,海瑞是彻底地“脱俗”、彻底地孤立了自己;而包拯是在俗中将清廉持身、刚正不阿发挥到了极致!
宋嘉七年,刚刚升任枢密副使仅一年的包拯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被宋仁宗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孝肃”二字完美地概括了包拯的一生,也算是盖棺定论了!包拯的结局波澜不惊,安安稳稳地终老于副宰相任上。
但是,作古多年以后,包拯却被后世供上了神坛,各种传说也开始不断发酵。最终,包拯也成了“日断阳、夜断阴”的“在世神”,甚至被人说成了“文曲星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