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仿佛让将人一下带回到几十年前的一个夜晚……
坐在爷爷的写字台前,我拿起钢笔奋力的拧开,在爷爷的钢笔水罐里吸呀吸,仔细的盯着它的“肚子”,心想着让它“吃的饱饱的”
钢笔曾经是我们小时候的记忆。
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周总理的故事。
抗美援朝时,一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人民,利用采访的机会,散布对中国人民的敌意。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恩来总理朗声笑着答道:“提起这支笔,那可就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侵略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
…………
还记得小时候,圆珠笔已经进入到课堂里,但是,语文老师们总会不经意间提起谁的“钢笔字”写的好,
很遗憾,我买过很多钢笔,但直到大学毕业了,也没能练出老师们口中的“钢笔字”。
因为……不知从何时起,钢笔早已在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它是一代人的青春,我曾摸到了它的尾巴,却没能看清它的全貌。
我还用过同桌一支现在看来很廉价的钢笔,当笔尖刚刚触纸,一滴黑黑的墨汁无情的滴到了纸页上,现在想起,多像我们的青春。奋力的挤压着,吸吮着,却突然无情的落下,浸污在凡尘里……
找个时间,买一只钢笔吧,或许闲暇时,我们再次执笔,书写起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我现在正在用钢笔,写心得,写日记,买钢笔就要买好钢笔,字迹清晰,下水流畅。
马明是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凭啥拿下85年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
惊龙轩作为一个资深硬笔书法爱好者,一直觉得1985年的那一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算得上是硬笔书坛里程碑式的存在。从这一届比赛中脱颖而出的硬笔书法高手,基本就是中国硬笔书坛最有影响力的那帮人。
这一届比赛分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一共有10个人获得特等奖(其中青年组6人,中老年组4人)。我们看看青年组获得特等奖那几个人:任平、张秀、仇寅、顾仲安、葛全胜和张杰,哪一个不是此后几十年硬笔书坛的大咖?再看中老年组拿下特等奖的几个人:曹宝麟、刘惠浦、赵彦良和马明。这些人的书法成就已经不局限于硬笔书坛了,就是在传统的毛笔书法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当然,唯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人就是马明一个来自江苏的数学老师。
马明可不是一位普通的数学老师,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数学家、教育家。马先生是在教育界享有盛名的中学特级教师,他的学生有的获得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有很多考入了名牌大学或已出国进修。就算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这样强手如林的学校中,马明的学生数理成绩也大多是名列前茅。
偏偏就是这样一位理工男,居然漫不经心就拿走了硬笔书坛至今为止最有分量的一个大奖,着实令人惊叹。
印象中马明先生好像也就参加了那么两次硬笔书法比赛,除了这次让他名声大噪的特等奖,紧接着又荣获全国银牛书法大赛硬笔书法一等奖。据了解,就连这两次参赛也非马明先生本人刻意要参加,竟然是在朋友的怂恿下参加的比赛。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事实上,书法从来就不是马明的人生追求,确切的说,写字只是他工作的一种调剂罢了。马明先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数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上。硬笔书法对马明来说,充其量只能占据他全部生命的一个“零头”。但就是这样一个“零头”,居然让马明成为了硬笔书坛数得着的高手。熟识马明先生或者欣赏过他的硬笔书法作品的朋友都知道,他是擅长写硬笔草书的,能够凭草书拿下硬笔书法最高奖的书家屈指可数,马明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翘楚。
尽管马明成为硬笔书法名家纯属偶然,但他的硬笔书法实力却是真真实实的。有种说法叫“十年成画家,三十年成书法家”,可想要在书法领域取得一定成就是多么不易。尽管关于马明学书历程的文章并不多见,却也有资料简单介绍过他自幼深受邻人老书法家周梦蝶影响,喜爱习字。尤为特别的是,马明先生1969就有意识地年始转习硬笔,这一点应该是走在了同时期大多数书法家的前面。经过十多年来孜孜追求,以及后来长期的思索、吸收、试验和创造,马明的书法水准才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如今硬笔书法的辉煌不再,当年的那些硬笔书法名家大多不为年轻人所知了,马明先生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你还是一位硬笔书法爱好者,或者对中国的硬笔书法发展过程感兴趣,那么马明先生的硬笔书法作品还是不容忽视的。
唯一遗憾的是,当年另一位硬笔书法名家王惠松先生写过一篇介绍马明硬笔书法的文章,题为《硬坛老将马明先生》,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找找看,应该能对马明先生的书法历程有更多的了解,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借鉴。
字很好,很老辣,有散之的味道,钢笔字有毛笔字的韵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