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农村,有木头凳子的家庭不是很多了,基本都用上了塑料凳子和木头马扎子了。
关于这个木头凳子,我就想起对小时候木头凳子的回忆。
在以前,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有木头凳子,它给每个农村家庭带来了很多方便和用处。
记得刚上小学时,每一个同学都搬一个木头凳子,在学校里可以坐着听老师讲课,还可以爬在凳子上写字,放学后每个同学还要把凳子搬回家,用它写作业,还会坐它吃饭。
小时候就是坐木头凳子和用小木头桌子吃饭长大的,这都是童年时代满满的记
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谢邀。我家在四十多岁前,爸爸让一个聋哑人。木匠给做了四个正方型的木凳,有点像北京凳。一直陪伴我们好多年。后来我结婚了,我拿走了剩余的两个凳子,至今还在老家的库房里。一看到木凳,便想起父母和往事的点点滴滴,也想起了那个善解人意的聪明的聋哑人。
62的退休老头儿,找50左右的老伴儿,很难吗?
这还真是个问题,是谁提的?62的退休老头,想找个50左右的老伴,这不是难事。镜子里照照,依然英俊,迈步走走,依然潇洒。张口说话,依然幽默。退休金数数,随便乱花。只要条件允许,完全不在话下。
若是条件不好,就不要老骥伏枥,壮志凌云了。老年人谈恋爱,也讲究个门当户对。想入非非,胡搞八搞,也只是徒劳。折腾不起,就不要瞎折腾。虽说是少年老成老要浪,但不能轻狂。现实一些,稳稳当当的走好自己的夕阳路。
谢谢邀请!就这个问题,我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论。首先要从老头儿的家庭环境、个人的收入、身体状况、人的品质素养等方面去考虑。而50岁左右的老伴儿也要看是什么样的老伴儿,人不是商品,给了钱就随便拿东西回家,这样就没有意义了。
关于三月三歌圩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00字
“三月三”是布依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前后持续时间达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枫香文化的内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的团结友爱的精神。三月三的核心文化价值是祭祀和感恩。该民俗是布依族传统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布依族的价值观、文化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崇明老人记
译文
崇明县有个姓吴的老人,已经九十九岁了,他的妻子也九十七岁了。这老人四个儿子,因壮年时家境贫困,所以卖去了儿子来活命,四个儿子都做了有钱人家的奴仆。等到四个儿子长大了,都能自立,个人赎出了身子,娶好了媳妇,便一同居住着供养父母。他们居住在县衙门的西面,房屋共五间:最大的开花布店,第二个开布店,第三个开腌腊店,第四个开南北杂货店,四个铺子并列着。当中一间,是进出的地方。四个儿子奉养父母,极尽孝道。最初打算每一月一轮,轮流着供养膳食。媳妇们说:“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如果一月一轮,那必须经过三个月,才可以再服侍他们,未免太疏远了。”后来,想每天一家轮流着。媳妇们又说:“公公婆婆老了!如果一天一轮,必须三天后才可再服侍他们,也觉疏远了。”于是限定一餐轮流一家。譬如早饭在大儿子家吃,那中午在二儿子家吃,晚饭在三儿子家吃,明天的早饭便在四儿子家吃,这样轮流着。如果逢到五和十那天,那就四个儿子一同把酒食放在中堂上,父母向南坐,东面是四个儿子和许多孙子坐,西面四个媳妇和孙子媳妇坐,依据长辈小辈的辈分,分左右坐定,然后逐一个人劝酒祝寿,这样已成了习惯了。
在老人饮食地方的后面,放一口壁橱,壁橱里每家各放一串五十文的钱。老人吃罢了饭,手反过去在壁橱里随便拿一串钱,就到街上去游玩,买些水果糕饼吃。壁橱中缺少了钱,儿子们便私自补足,不让老人知道。有时,老人到朋友家去下棋,或赌钱,四个儿子知道了,便派人私自拿了二三百文钱,放在老人所游玩的人家,并且告诉那人家,假装输给了老人。老人胜后,常常很快乐地回来,老人自己也不知道的,这样也成了习惯了。大概有几十年没有变更过。
老人夫妇俩至今还很健康。他的大儿子已经七十七岁了,其他三个儿子也头发半白了,孙子和曾孙共有二十多人。崇明总兵刘兆,把一副对联表彰在他家门上道:“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确是实在的事。所以用笔记了下来,告诉给做儿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