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捏面人”,也叫“捏粉”“江米人”,面塑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等原料制作的各种人物或动植物形象,是一种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
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猪。
到了宋代,捏面人已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
面塑艺术无论在节庆风俗,还是红白喜事,乃至宗教活动都能用到它,主要原因是其成本低廉、制作简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色彩表现丰富。在清代前后,面塑在使用上有所提高~
钱翠芳老师的讲座《如何将传统非遗传面塑融入幼儿园游戏》观后感?_百度...
《如何将传统非遗传面塑融入幼儿园游戏》的观后感是: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意志坚定,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能战胜困难!
你知道哪些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工艺和生活?
手工艺传承者对手工艺的坚持和付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们过得简单朴素的日常生活,将毕生精力和一腔热血献给了手工艺品。
去年走进我县贾艳梅剪纸馆,感觉很惊讶很神奇,心生佩服。像贾艳梅这样的手工艺者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做着很大贡献。
以前,传统手工艺很多,随着科技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被被机械化产品所替代,渐渐消失了。但也有一些人热爱传统手工艺,多年坚持做着手工艺,把传统手工艺传承下来,让其发扬光大,流传至今。让我们为传承人点赞!
(左边:商丘木兰女子文学社社长,中间:贾艳梅,大家跟她学剪纸)
(商丘女子文学社走进贾艳梅剪纸馆)
我喜欢手工制品,它们是有温度,是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不仅带着手工艺制作者的辛勤汗水,更有着制作者的心血和体温。我见过的手工艺种类如下:
一、编织手工艺品1.织头巾
老家邻居我大娘是一位自强不息、勤劳一生的人。劳动之余,她就坐在织布机上织头巾。织出的头巾长方形,比商店卖的围脖短。远看,头巾呈深蓝色,近瞅,头巾蓝色和白色交织成细细的条纹。
大娘织的头巾自织自销。数量不多,每年百条左右。她的头巾用户是乡下老太太,每天早起,大娘到附近村镇集市上卖头巾。她手臂上挎着一个长篮,篮子里放着头巾,步履匆匆赶往集市,有时搭乘村里人的顺风车,一起说着笑着赶早集。周边村庄逢庙会,大娘也去推销她的头巾,十里八村的老太太爱和大娘聊天,购买大娘织的头巾。
大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们都很孝顺。但勤劳的大娘不要他们的钱,不麻烦儿女,一直自给自足。织头巾、养羊养鸡等,换取零花钱,一个人的生活很知足。
(大娘织的头巾类似于这幅图上的头巾)
2.钩帽子
从小到大,都能看到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编织的身影,织毛衣、绣花、纳鞋底、钩帽子等,手不离活。
如今,其它手工艺渐渐消失,而钩帽子这种手艺还在,树荫下、屋门前,三三两两,年轻媳妇一边带孩子一边钩帽子。不仅年轻女子钩帽子,四五十岁的妇女也学着钩。
附近村里有个收购点。她们定期去那里拿线,脑子钩好后再送去,领回线再钩帽子。如此反复。每个帽子两元钱左右,农闲时,每天钩四五个帽子,换取生活用品,挺有成就感的。
3.做花靴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现在都是买鞋穿,几乎看不到手工做鞋的。一天下班,我在街道旁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阳光下,用心做着小孩子穿的棉靴,神态和动作透视出一种美。这种美是老百姓特有的纯朴,恬淡。透过这位老人家,仿佛看到深夜煤油灯下,奶奶和母亲为一家人纺花织布做衣做鞋的模样。
这种棉靴有保暖作用,孩童穿着很舒服很暖和。说起来它算不算手工艺品,但我把它写出来原因有二:一是靴上的插花精细美观,色彩鲜艳。二是这种靴应是我国农村特色,做这个的很少见了。
4.编箩筐
集市上,大街上,特别是庙会上,总会见到一两个卖手工艺品的,如八斗、篮子、馍囤,簸箕,扎的笤帚等,三轮车上琳琅满目,煞是好看。
这些人把地里种的白拉条,去皮后,晾晒,然后编织成品,既像工艺品美观,也很实用。县城、村镇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两样这样的手工编织品。
二、剪纸剪纸,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深得大众喜爱,也是传承并发扬最好的手工艺品。
在我们县城就有一位剪纸传承人贾艳梅。她剪出的人物、风景、动植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现在,她在新城区开了个剪纸艺术馆,有许多展品供大家鉴赏,也可购买。
贾艳梅,白皙俊美的面庞洋溢着青春笑容。她挚爱剪纸,乐太其中。
手工艺能得以传承,全靠这些传承人对手工艺的坚持和执着。愿大家爱护他们,购买环保、实用、可观赏的手工艺品,让手工艺传承人生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