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丹灶镇有竹编工艺。
苹果篮美女娃娃竹编甘惠玲在做竹编竹编需要用到的工具甘惠玲可以迅速地切割出细细的竹片。
位于南海丹灶镇的罗行村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村中的甘惠玲老人,数十年来始终坚持着古老的竹编工艺,用朴实无华的竹子制作各种各样的物品。这项古老的技艺已经在罗行传承了300多年,曾经是整个罗行的经济支柱,但如今却日渐式微。为了振兴这项古老的技艺,年近七旬的甘惠玲老人独辟蹊径,用只有一毫米宽的竹丝制作工艺品,让竹编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新生。
午后阳光中,甘惠玲坐在自家的堂屋,手里拿着一把砍竹刀细细地削着手中的竹子,不一会儿,粗大的竹子就被削成了一条条细细的竹篾,最细的只有头发丝那么细。甘惠玲把削好的竹篾飞快地穿过竹条的缝隙间,再从箩底的另一边拉扯出来,如此反复,篾丝不停地在指尖前飞舞,不一会儿一个巴掌大小的竹瓶已现雏形。今年六十七岁的甘惠玲从12岁起就跟着长辈学习竹编,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学习竹编,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背景:300年制作史村民以此为衣食罗行始建于1688年,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年的历史。据最早的文字记载,罗行圩曾称为“箩行圩汛”,村民都是世代相传的竹手工业者。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盛产竹器,但罗行本地却不盛产青竹。制作竹编的原料全部从怀集、四会、广宁的山区采购而来,在山区砍伐好的青竹被扎成竹排,顺北江漂流而下,直抵罗行。在鼎盛时期,罗行约九成的村民都以竹器编织为主业,不少竹器远销至北京等地。织一个普通的竹箩,工序多达十多道,生产的竹器品种也多达数十个。而罗行本地的竹器厂鼎盛期员工多达400人,曾一度出现通宵达旦作业的场面。
甘惠玲说,她的童年时代,几乎所有的同龄人都会学习竹编。十来岁的孩子就会帮家里人做竹器的底部来赚零用钱。当时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要用到竹编,挑菜的竹筐、盛饭用的竹篮、打鱼用的鱼篓、给小婴儿用的摇篮都是竹子做成。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工业制品的盛行,竹编在罗行悄然衰落。
制作:工序繁杂需十余个步骤甘惠玲告诉记者,制作竹编一般需要十余个步骤。首先是准备工具,最主要的是一把结实锋利的砍竹刀。这把刀不但要用来处理青竹,还要用来切削竹子,做竹篾,所以务必锋利。然后,将整棵青竹砍掉头尾部分,并用刀将竹节全部去掉,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切削节约时间,也防止刮伤自己的手部。
做完初步的加工后,再用刀把竹子切开,将整段竹子切成合适抓握的大小。之后,就进入了至关重要的削竹阶段。甘惠玲用刀子把竹子由厚到薄,削成一条一条竹篾。为了保证竹编的顺利,篾条最好宽厚一致,这一步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稍有不慎锋利的砍竹刀就会割伤手部。
编制环节,无论大小竹器,首先要用竹篾做好底,罗行人称之为“存箩底”。器物越大,底就要做得越大越厚。然后将削好的竹篾条像织毛衣一样自下而上编织。一般而言器物越大,竹篾越粗,反之则越细。
最后作收口处理。一根绳索不断地在竹缝隙间穿梭,固定整个作品的造型。最后把做好的竹编放在干燥处晾干,就可以使用了。
甘惠玲表示,与一般的手工艺不同,竹编的备料工作是最重要的。一件竹编结不结实,造型匀称与否,全靠竹篾。削竹子做竹篾是最费时间的,还容易受伤,现在不少年轻人怕伤手,很少学习这门手艺了。
创新:竹编大瘦身成为工艺品与罗行一般的家庭不同,甘惠玲的母亲是当地的医生,所以甘惠玲在小时候并没有马上学习竹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竹编的兴趣日益增长。她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她帮其他竹编匠人“存箩底”,每做五个可以换到两分钱。
15岁那年,她正式拜自己的姨丈为老师。学习竹编手艺。随后的十余年里她在农忙之余一直制作各种竹编。后来,竹编的市场日益缩小,甘阿姨也开始做起了服装生意,竹编渐渐成为她的爱好。
2012年,罗行举办了一次竹编大赛,甘惠玲参加了比赛并获得冠军。从此之后,她就开始琢磨如何让竹编再次复兴。既然大件的器物可以用工业塑料和金属制作,那么能不能制作小巧的竹编工艺品供人使用玩赏呢?在南海区社工组织的帮助下,甘阿姨开始了大胆的尝试。把竹篾削成只有几毫米宽的细丝,然后编成只有半个巴掌大的鱼篓、花瓶、手串等,在甘阿姨的妙手下,一件件别致的竹编手工艺品应运而生。在甘阿姨的家里,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只有两个手指大小的葫芦、小巧的储物盒、竹编的飞鸟以及小巧玲珑的手串,还有一个完全用竹篾编成的苹果树盆景,从花盆到果实都完全是用竹篾编成。甘阿姨告诉记者,有买家愿意花上千元购买这个盆景,但因为做的时间久她还是舍不得卖。
除此之外,甘阿姨还自己购买颜料,学习给竹编上色。此外,她也对竹编的制作加以改良,在做好的竹编外壁刷上一层油,这样既美观又增加了竹编的使用寿命。
心愿:望罗行竹编代代传承为了让竹编不断传承下去,甘惠玲会到罗行小学定期授课,教授小朋友竹编手艺。但是为了保护小朋友的双手,甘阿姨省略了削竹的步骤,直接在家做好篾条再带到学校里,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编。在她的带领下,不少小朋友对竹编这项祖辈们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甘阿姨透露,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愈发力不从心,现在制作几个小工艺品,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前不久医生告诉她,由于她长期低头工作,她的颈椎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必须多多休息。甘阿姨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她会把竹编一直做下去,接下来她希望能多收几个徒弟,把罗行竹编传承下去。
南海区社工麦少欢是罗行本地人,她参与罗行竹编的保护工作已有四年之久。她告诉记者,罗行竹编已经被评为佛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南海十大手信之一。近些年为了振兴罗行的竹编工艺,在区、镇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在罗行建立了竹编文化馆,并在2017年举办了第一届竹编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但是在竹编工艺的传承上,缺乏年轻力量的进入始终是个问题,目前在罗行依然掌握着竹编完整工艺的只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的竹编手艺人的年龄都偏大,最大的已经有七十多岁,年龄小的也有四五十岁了,随着这批手艺人的老去,罗行的竹编传承面临着挑战。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王浩宇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