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先手中获得一笔遗产,如果是一笔财富,人自然而然的会想出千百种方法去花掉它,增值它,来使自己现有的生活更好。当这笔财富变成沉淀的文化,变成精致的手艺,却总有人说,要把她供起来,圈起来,瞧着水晶棺材说,大家好好看看,别忘了,这是我们智慧的祖先留下得优秀文化。
文化是有生命力东西,是我们的先祖用生命提炼出来的,需要用灵性生命去承载,去发展。
启发生命的灵性。非物质文化,按照英文的直白表达,intangible,是无法触碰的,无法衡量的。但是按照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语境,想要领悟文化,想要领悟道,就首先要明白得兔忘蹄,得鱼忘筌,粗暴的意思就是捕猎抓到了小白兔子,还需要在意那只捕兽器,得到了鱼,还需要关注捕鱼的工具吗?物象不过是借来说明事理的工具,为学者在意的是此中的真意。有这样追求的灵魂,自然会去思考文化背后真正的意义,会有希望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根本不应该分政府与民间,国家与小家。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是可以传承的,传承不仅可以保护它还能发扬它。那么题主问的如何保护,我认为思考如何传承更有可操作性和长远性。1.官方政府部门要扶持传承人。有些文化技艺可以变现,有些在当下难以变现,但是生活是需要基本物质保障的,那么,在当下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非遗传承人应得到政府鼓励、支持与保障(国家也确实已经这么做了)。2.我们的角度,多了解并试着去接受甚至帮助宣传,让更多的爱好者了解它并去学习它。再现实一点,如果符合当下价值取向容易变现的话,可以考虑子女去拜师(自己也可以的啊,前提是人家肯收,自己又能经得起漫长的学习)。
城市的千年文化遗存,该如何保护中灿烂盛辉?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二个领域,但不管是历史文化物质遗产,还是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所在地区,历朝历代人文活动的产物,是历史的痕迹与记载。作为当代人,我们都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近些年全国各地都已普遍重视,有些城市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显著的成绩。如我的家乡广东省潮州市,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潮州市是八十年代,便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古城历代为粤东(古潮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城是粤东唯一原址超过千多年的州、府级古城。
潮州有众多文物古迹,其中有世界第一条启闭式桥:广济桥、笔架山宋遗址、宋代许驸马府、韩文公祠、开元寺等九处“国家级”历史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二十六处“省级”以及一千多处市、县级的……。潮州还有众多“非遗”,包括“国家“非遗”潮州音乐、潮剧、潮州菜、潮州刺绣、潮州金漆木雕、潮州工夫茶艺……等等,这里无法尽举。不少到过潮州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潮州是广东最难得的一座保留最完整、最有文化底蕴,活着的古城。
虽说潮州有众多珍贵文物,但不少已年久失修,保护难度很大,因为本地官方财力较弱,是欠发达地区,但当地民营经济发达,尤其是传统工艺产业,民间隐藏着不少财富。官方利用这一特点,发动社会各界对保护古城、活化古城,做了大量工作,大批的“文物”得以修复,并坚持修旧如旧的方针,对大批的古街古巷予以微改造、微更新,既让它们得以保护,又保持其古风古韵。这做法有别于其它城市,不像它城那样,偏面地大拆大建,不顾史实,一味建大、建壮观,失去原汁原味了,已谈不上历史价值了。庆幸的是,潮州没这样做,其千年古韵还在。
潮州还发动民资民力,利用民间闲置旧宅,改造成客,让这些古色古香的古宅,和一些带着民国风情小洋楼,变成了游客们入住的首选。助推了潮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潮州在传承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也下了大功夫。这些年利用“非遗”效应,将工艺美术领域的潮绣、木雕、陶瓷等多项“非遗”做为产业,予以传承和推广。
不少产业已占领了国际市场,为当地创造了不少财富。
我认为潮州市在保护、传承和光大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做法是对头的,走保护、传承与活化结合的路子十分正确。
需要政府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