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俗话说“十年难学老农夫,三年学个手艺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自古以来,劳动无贵贱,职业无高低,但是人们谋生的方式有360行,各行各业有自己的规矩和规律,哪一行都不容易,想要学成手做好都不容易,各行也有入手难易之分,就像这句“十年难学老农夫,三年学个手艺人,就说明了各职业之间的难易不同。
庄稼人种地,看似是个很简单的事,但是要想做好其实很难,从选种到育苗、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的这一阶段,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各种突发的情况,任何一个情况处理不好,都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所以说即使学习了十年,还是不敢大意,也不一定就能种好地。
十年难学老农夫:就拿水稻种植来说,稻种选好了就高产,选的不对就影响产量,施撒化肥氮肥过多,就容易造成水稻倒伏和疾病的产生。收获阶段水分高出米率就低,晾晒水稻过度就会产生爆腰现象,所以说农业种植的过程中有很多变化,这里又没有一定明确的数据在指导,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现场来判断,并且就连水稻疾病和病虫危害也是逐渐发展变化的。所以这些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农民要想获得好收益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种植水平和能力。
三年学个手艺人:除了种地的职业还有其它各种职业,但是也需要人们多多学习,掌握技巧,才能称为专业的人员,比如比较常见的描述是“三年的剪子,五年的刀”,就说明了要想做好一个剃头匠,那么要经过三五年基本就会成为专业的人士。因为这些职业只是要把手艺练熟、练精就可以了,突发的情况很少。
两句俗语结合起来就是做任何事情想要做好都要不断去积累去学习,但是职业也有难易之分,就比如说种地、酿酒、打豆腐这些职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一直干到老也不敢说自己是高手,而还有一些手艺是看联系和努力的程度来决定技术的高低的。各种职业有着自己特定的规律,所以要想做好,必须先掌握职业的特点。
农村老俗话说“十年难学老农夫,三年学个手艺人”大家认为说的有道理么?欢迎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学艺也好,种田也罢,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天份,简单地说聪明。
以前在农村光靠种田肯定不好过,手艺人才会让家庭生活好一点,起码有点活钱。
农村有一句老话是艺好藏身,就是说有一门手艺在身,养家糊口没问题。
六七十年代农村手艺人一天工资1.20元和1.40元之间,加上一包烟三餐饭。
我结婚时家俱在农村请木匠做了一个多月,一天工资1.40元,手艺好的人工资高两毛钱。另外下午加一碗鸡蛋面条,做木匠也是力气活。
三年学艺出师,聪明不聪明全靠自己。我一个老李年少学木匠,师傅是自己亲戚,可能对他克薄一点,至今不来往,后来改行了。
农民种田也是一门技术活,好多人种了一辈子的田也不一定在行,扶犁打耙,样样精通人很少,特别是抄田,就是把一大块田放水后整平,内行人三下五除二高处往低去赶,一会就整平了,在抄的同时就有技术,利用工具边抄边漏,如果不会的人一天也不一定抄好一块田,我父亲就是抄田高手。
农村秧,地也讲技术,会的人做农活是一门艺术,一个小锄头在手中变化无穷,不会的人秧苗遭了秧。六七十年代种田这个时候最快活,一二十多个人
在那做农活,边做边聊,从盘古开天地,到三皇五帝到如今,农村人虽然没有读书,但是讲历史轻而易举,因为过去从唱戏中知道的,戏曲传承了文化,传承了历史。
还有在这个时候人们都会讲一些插晕打混的故事,边讲边做也不觉得很累。
农民种田在行的人做农活做得好受人尊重,如果做不好经常有人批评他,因为一个生产队就是一个集体,一年收成好坏决定了自己生活。
我叔是生产队长,当然很在行,也很吃苦,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在他带领下一个工分一毛钱,一个壮劳力一天就是一块钱,很多年我们生产队保持一个较高水平。那时我在水利上搞测量,常年抵两个民工,一个月多45个工分,一个月收入34.50元,一家三个人都有工分应该可以进400块钱以上,但是我父亲说没有那么多,只有一百多元。
我后来才知道我叔家九个人吃饭,大超支户,我家的钱一直帮他们家抵了超支款,一年两百多元,兄弟情可贵。
现在种田的人也少了,传统艺人几乎没有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淘汰了一切,我不知道是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