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这是一个“仇者恨、亲者快”的消息,虽然有些迟到、终归是让人心暖。值得为张云雷喜、为官媒赞。
这几天头条里不断推送有关张云雷的消息,有长篇大论的、也有只言片语的,有口诛笔伐的、也有声援力挺的。有趣的是,批驳张云雷的文字、远不及褒奖其的文字之点赞量来得多。
我虽然不是张云雷的粉丝,看到这个数据还是难免心生一丝慰藉。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了张云雷才认识许多传统曲目,更远一点说:因为有了郭德纲才知道原来相声可以这么说。
相比于京剧专业名家尤其是程派京剧人,张云雷所唱的《锁麒麟》肯定不是最好,但因其影响力和流量、只会让京剧更加广为人知、更加被草根观众所熟知我想这才是时政方针所倡导“非遗在身边”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
再说《探清水河》,故事发源于北京、却也消失于此,唯独东北二人转流传了下来。郭德纲早期在德云社舞台上唱此曲时、也言明改编于二人转。
为何在发源地反而渺无人知?只因为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很多,以至于有朝一日我们想重拾文化自信时、发现许许多多缺憾。就如同我们一直为了城市化而不断的“拆”、却不知拆掉了多少老祖宗留下的隗宝。
无知的遗忘或许还有情可原、而一味把唱腔优美的传统曲目认定为“窑调”恐怕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古时有出身贵贱,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还在讲究“艺术作品的出身”呢?只能说,把《探清水河》定论为“窑曲”者本身就是心脏。
可喜的是,当某位大学教授出来喊《探清水河》为“窑曲”时、回应之声并不多,更多的是为传统艺术“喊冤”的明是非的网友。所以,张云雷版《探清水河》至今依旧成为时尚。
除此之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张云雷给许多热衷于传统艺术的网友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不可否认的是也留下了许多舞台上的瑕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同张云雷素不相识,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我只是坐在家里听过郭德纲的相声。
但最近看了不少批张云雷帖子的流言,除了一些水军破口大骂以外,大部分回帖都认为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翻出来说。
况且相声走入市场,想要生存,肯定会有各种现象,有些段子下流一些批评一下就得了,让人家改了就应该既往不咎,抓着不放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民间的这些文艺,下流的太多了。
萨沙去东北农村剧场听过二人转,说真的,那个真的是不能入耳,十句话有八句都是调侃或者隐射性方面的。但这种二人转遍地都是,有人管吗?
萨沙还看过一些小品,也是民间艺人的小品,那个也真的是下流且低俗、无聊到了极点,这一样没人管。
张云雷说黄段子,乱调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批评也好,封杀也好,快刀斩乱麻搞定就是了,一直揪着不放啥意思?
解放前,相声就是标准三俗,大家听听那些老段子,中间还有公开唱色情小调的。
当时老百姓文化低,高雅的东西人家欣赏不来,就爱看这种。
不是说相声不能高雅,也应该高雅,但高雅以后怎么吃饭。
大家去看看大城市里面的高雅音乐会、歌剧、话剧、舞蹈之内,有几个人去看。
萨沙月初有个剧场的老同学赠票给我,去看一个民族舞蹈。全场空空荡荡,坐了也就十分之一,大部分来的人还都是赠票。
我听朋友说,不赠票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上千人的座位,只有个位数观众买票的现象。
台上演员都气的罢演了,拒绝演给空气看。
现在民族传统文化拘泥以往的模式,都衰败成这样了,还想怎么样?
包括萨胖在内,我们不是不愿意看高雅相声,但试问高雅相声这几年有什么作品?没作品看个锤子?
萨沙不是瞎说,如果不是郭德纲想方设法把相声突然搞火了,说不定相声也会沦落到上面民族舞蹈的地步。
这种民间的文艺,划下红线(比如不许色情),不让超越,然后最好不要干涉人家发展。
老郭从来没说过和政治和现实社会问题有关系的段子吧,那还不就得了。
难不成人家说什么相声稿子,还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审阅,然后才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