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黄河经过了几次改道?

历史上黄河经过了几次改道?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864 更新时间:2024/2/3 7:06:53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历史上黄河比较大的改道有九次。

可以看到,黄河在华北平原横扫了一遍。是为塑造华北平原的主要动力。

“天灾人祸”这个词,表面看起来,是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导致的灾害。其实可以归根到“人祸”这一个根源上,因为自然对社会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人类社会诸方面展现出来的。

说起历史上的黄河改道,我们都会知道黄河“善淤、善决、善徙”,除了自然改道之外,历史上的黄河,也有几次人为改道的记载。

一、北宋杜充决河公元1128年,宋建炎二年,杜充在金军伐宋,攻破开封之时,担任大名府镇守。杜充在面对金军时,幻想以水代兵,于是决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南流,入泗水,经淮河河道入海。结果巨大的黄河岂是人力所能掌控,洪水滔天,不仅没有阻挡金军,反而使大宋百姓淹死了二十余万。由此也开始了黄河南流的历史。

杜充像

二、蒋介石炸开花园口1938年,日军攻陷了徐州,并沿着陇海线自东向西推进,为了阻止日军前进的步伐,蒋介石下秘令决开黄河,以水代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在决口之前并没有通知下游百姓,使得下游数十万百姓葬身鱼腹,受灾者可达五百万。

这也是河南1942大饥荒的始作俑之事,从此黄泛区这个词,成为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一个永远的痛。

花园口决口后的河南灾民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答:中国古代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自然灾害,正是“黄河改道”。

说到“黄河改道”,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火遍两岸三地的古装剧里,唐朝大臣正向唐高宗紧急汇报“黄河改道”的事情,却不料大臣们说得心急火燎,唐高宗却听得昏昏欲睡,竟真在朝堂上打起了瞌睡。好不容易醒了过来,却也只是打着哈欠回了一句:“不就是黄河改道嘛,只要对老百姓有利,朕就准他改道了。”当场雷翻群臣。

不过,放在真实历史上,“黄河改道”可真不是皇上“准不准”这么简单,几乎每一次改道,都是古代中国一场持久的灾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的黄河水,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明。但黄河的水文特点,也决定了它的多灾多难:5454公里长的黄河,平均每年带走16亿吨泥沙,下游的河床因此年年增高,把黄河“托”成一条地上的“悬河”。“改道”也成了极易发生的灾难。从古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黄河下游有记载的灾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改道”也有二三十次,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称“黄河六徙”。

这六次“大改道”,第一次发生在春秋年间的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浚县决口,在河北黄骅市入海。六百一十三年后,黄河在“新朝”年间再次改道,经过数年泛滥后,确立了从山东高清入海的河道。北宋仁宗年间,黄河又从濮阳决口,取道天津入海。

金朝年间,黄河爆发了“夺淮入海”灾难,在中原一分为二,南线夺取淮河河道,北线从山东入河。明朝弘治年间,经过明朝整修,黄河彻底占领了淮河故道。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重新经山东流入渤海湾入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线路。这六次“改道”,史称“黄河六徙”。

每一次“改道”的背后,都意味着黄河下游空前的灾难,也见证了一代代顽强不屈的中国人,用辛劳汗水治理黄河的过程。而以破坏力和对今天的影响来说,六次“改道”里值得说说的,则是“第四次”和“第六次”。

首先是“第四次”,即黄河“夺淮入海”事件。虽然“夺淮入海”发生在金朝年间,但祸根却是宋金战争时种下。1128年,南宋守将杜充为阻遏金兵,扒开了黄河大堤,结果汹涌的黄河水从此疯狂南侵,肆意侵夺黄河故道,最终在1194年彻底占领了淮河河道。令淮河至今依然“没有出海口”。

这次改道,不仅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水文地貌,更带来严重生态灾难。曾经以风光秀美和物产丰富著称的江淮平原,在黄河水的冲击下,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失去了入海口的淮河,更从此成了一条“灾河”。北宋苏轼笔下“自古涟漪绝地,绕廓荷花,要把吴兴比”的淮河流域,大大小小的湖泊被黄河泥沙淤塞,水患日益严重,从1400年到1900年的五百年里,淮河流域发生了三百五十次水灾,出名多灾多难。

而且在这场黄河改道灾难里,“夺淮入海”只是灾难的开始。当时的黄河,并非全部经淮河入海,而是分成了两股,北方的支流河道一直不稳定。从金朝到明朝中期,黄河的北方支流曾分成多股,要么入渤海,要么在安徽“夺淮”,仿佛野兽乱窜。直到明朝弘治年间,明朝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在黄河北岸修筑千里大堤,断绝黄河北流,才算暂时缓解了水患。所以,黄河的“第五次”改道是人工行为,起因正是黄河的“第四次”改道。

从明朝中期起到清朝咸丰年间,明清两朝治理黄河,都是沿着弘治年间“改道”的线路。但公元1855年,由于多年战乱,外加黄河大堤年久失修,黄河在兰考决口,再次发生大规模改道。当时的黄河分成几大股窜入山东,沿着大清河故道入海。黄河“七百年夺淮”历史就此结束。但淮河流域的水患依然严重,山东地区又增加了新的水患。光绪年间起,黄河的河道才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次改道对山东意味着什么?随着这次改道,大量泥沙涌入山东,大量河湖被淤塞,土地严重沙化。山东也从此成为水灾多发地。昔日发达的山东漕运也从此衰亡。鲁西南地区受灾严重,先后出现了百万流民。从1855年到清朝灭亡,黄河发生了近四十次水灾,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山东。

“改道”的天灾背后,其实是惨重的人祸。晚清政治腐败,大量治河经费被鲸吞,治理黄河工程的进度,远远赶不上黄河泛滥的速度。所以从清末到民国,黄河灾害越演越烈。国民政府统治的三十八年,黄河有十七年发生灾害。“改道”后的灾难,成为旧中国苦难的缩影。

参考资料:《黄河水利简史》《淮河水利简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的秦琼,在真实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演义里的秦琼是这样描述的:马踩黄河两岸,锏打山东三州六府一百单八县,孝母赛专诸,交友似孟尝,神拳太保,天下兵马大元帅,秦琼秦叔宝。而真实历史上的秦琼与演义稍有不同。一,第一猛将《隋唐演义》里秦琼的武力排名是第十三,但是在正史里,他绝对是初唐第一猛将。据记载李世民每次出征,遇敌将有耀武扬威的,就命秦琼

  • 短文写了王羲之的哪两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第一次还带着亲戚朋友去,发现鹅被杀了叹息惋惜多日;第二次愿意替人家写书来换鹅,得鹅后颇为高兴,足见他的率真,执着和坚毅.王羲之爱鹅突出的是他的风霜高洁、幽雅清高、才智不凡、胸怀鸿鹄之志。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

  • 葛优的书法怎么样?你如何评价他的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我认为,葛优的书法有一定的传统根基支撑,并有自己的个性凸显,且用笔老道,点画质量较高,技术含量也不算低,在演艺圈内,葛优的书法应为中上乘。上图为葛优书法融通四海。俗话说字如其人。葛优做为影视明星,人品好,演技高超,深受人们喜爱。很少见到葛优在网上晒书法,这说明一个问题:葛优是一个不喜张扬的人,这就是

  • 一位书法大家的姓名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

  • 坑州在那个省份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杭州,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风景秀丽著称。与苏州并称“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市内人文古迹众多,以西湖风景区最为著名,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

  • 有关黄河的传说。(50-100字之间,别低于50字,少一些好。)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很久很久以前,宁夏非平原,沟壑纵横,无良田,尔德栽黄瓜于山,以河水灌之,瓜长嫩且甜。一日,尔德伏园上,梦青云化叟,谓尔德曰:“今有二风,日中黄风至,瓜蔫,而后黑风至,蒂落。风劲,毋摘瓜。”尔德惊,醒来,不见叟。却见黄风来,瓜蔫,顾叟之云,不动。黑风来,尔德怒,摘瓜小以掷黄河,河裂,又愈之。尔德晕阙,

  • 古代是谁用干了一桶水写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2]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

  •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求解答啊!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1,入木三分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

  • 唐朝丝绸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薄如蝉翼,这个形容词来形容唐朝的衣服足够了。这充分说明那时候的丝绸纺织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初中历史课本第二册中国古代史里提到了唐代丝绸很薄,举的例子是一个波斯或者大食的商人来觐见一个唐代官员,他说,官员的衣服很薄,隔着两层就能看到官员胸口的黑痣。但是官员听后哈哈大笑让他仔细观看才发现那官员穿了5层

  • “丝绸之路”的有关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