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还有人用丝绸当被面吗?关于它都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还有人用丝绸当被面吗?关于它都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57 更新时间:2024/1/4 15:40:41

有是有,在压箱底,无用。

我家有,结婚陪嫁16条,儿子今年39岁,40年来用掉一点,余下的都是缎子的,那时讲就颜色,花案,料作,颜色不重叠,花案都是喜庆的龙凤啊,牡丹花啊,料作都是织锦缎啊,其中手绣的最为昂贵,我妈说,手绣的被面太贵,就弄一对手绣的枕头套吧,如今,老娘亲早以驾鹤西去,可那些陪嫁的被面子依旧静静的在大橱里呆着,不舍得丢,不舍得送,这是一份回忆,是一份对老娘亲的念想。

丝绸的传说是什么

有点多,慢慢看。在丝绸发源地中国,有关蚕丝的传说和神话很多。根据各种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传说和神话首先是和黄帝及其正妃嫘祖联系在一起的。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约生活在五千年以前,以统一华夏民族的丰功伟绩而载入史册。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正妃嫘祖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缔造者,留下了悠久的神话传说。有关嫘祖与蚕丝的神话在各地有不同的传说,下面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嫘祖母仪天下,经常带领妇女织麻网、剥兽皮,负责生产衣冠。因为劳累过度,嫘祖病倒了,饮食无味。一天傍晚,几个女人在山上采野果给嫘祖吃,发现了桑树上结着的白色小果子。众人摘下带回家,发现怎么也咬不烂,便倒进锅里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还是咬不烂。一个女子随手拿起木棍,插进锅里乱搅,拉出来一看,木棍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的细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久,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子变成雪白的细丝线,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立即把这个稀奇事告诉嫘祖。嫘祖详细观看之后,高兴地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却有大用处。你们立下一大功。”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病情全部好转了。她亲自带领妇女上山看个究竟,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弄清了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吐丝缠绕而成的,并非树上长出来的果子。她回来之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桑树林。从此,在嫘祖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后人为了纪念嫘祖衣被天下、福泽万民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为之建祠祭拜。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祭祀先蚕之礼就已开始,此后历朝历代循而未改,皇后要亲自栽桑养蚕,以示榜样。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曾经诗赞嫘祖。1949年以前,在很多蚕区能够看到一些与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供奉着“先蚕”嫘祖。在当代中国,有许多地方还举办了嫘祖文化节以示纪念。另外一个著名的关于丝绸起源的神话传说,则是“马头娘”的故事。远古时期一位父亲出外征战,家里女儿思念父亲。一天,女儿开玩笑地对自己养的一匹公马说:“如果你能帮我把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那匹马听了这话,真的跑去把父亲接了回来。为了感谢那匹马,父亲精心地照顾那匹马,谁知马不喜吃食,而每次见到姑娘则非常兴奋,高声长嘶。父亲感到非常奇怪,偷偷地责问女儿。女儿就把先前对马说的戏言告诉了父亲。父亲恼怒之下杀了那匹马,将马皮挂在院中。后来,父亲再次出征,女儿在院子里玩,用脚踢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能娶人当媳妇呢?你被杀死剥皮,不是自找的吗?”话还没说完,只见马皮腾空而起,卷着姑娘不见了。过了几天,姑娘和马皮化成了蚕,在树上吐丝。乡亲们便把这种树叫作“桑”。桑者,丧也,是说姑娘在桑树下献身。父亲知道了,十分伤心。一天,蚕女乘着此马,从天而降,对父亲说:“天帝封我为女仙,位在九宫仙嫔之列,在天界过得很自在,请不必为女儿担心。”说罢,升天而去。后来,各地纷纷盖起蚕神庙,塑一女子之像,身披马皮,俗称“马头娘”,亦称马明、马鸣王,祈祷蚕桑丰收,十分灵验。这个传说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在浙江省湖州地区便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叙事诗《马鸣王赞》,既积淀了浓郁的丝绸文化传统,也反映了有关养蚕的生产知识和生产习俗。在四川省,关于蚕神有另外一个版本。四川简称蜀,蚕桑业发达,自古以来流传着关于蚕丛的神话。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蜀”字是由一棵弯曲的桑树以及树下一只蚕虫而构成的。蚕丛是古代蜀国首位称王者,一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率领部族从岷山迁居成都,铸就了古蜀国的辉煌历史,也使四川盆地有了“蚕丛古国”的别称。考古发掘中,三星堆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由于蚕丛在古代蜀国的开创之功,以及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桑,他被后代子民立祠纪念,尊奉为青衣神。当然,在所有关于丝绸文化的神话故事当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便是牛郎织女了。起初,织女和牛郎分别作为星宿名称而出现在古代典籍当中,后来民间对于织女星和牛郎星隔河互映的天文景象赋予了神话传说,经过不断演义、加工、提炼,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以牛郎放牛种地、织女生产丝绸的形象,说明了丝绸文化在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分工中具有典型意义。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如何巧记黄河和长江经过哪些省份和支流?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1、口诀记忆法,黄河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故事的主人公是白蛇传里的小青和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小青穿过干旱宁静的内蒙古,进山遇见鲁智深。长江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相,赣皖苏沪。2、图片记忆法,长江的形状像一个英文字母W,黄河的形状像一个汉字“几”。3、支流记忆法,长江主要支流及注入长江时

  •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书法故事,代表作。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头像[1]。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

  • 历史上黄河经过了几次改道?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历史上黄河比较大的改道有九次。可以看到,黄河在华北平原横扫了一遍。是为塑造华北平原的主要动力。“天灾人祸”这个词,表面看起来,是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导致的灾害。其实可以归根到“人祸”这一个根源上,因为自然对社会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人类社会诸方面展现出来的。说起历史上的黄河改道,我们都

  •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的秦琼,在真实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演义里的秦琼是这样描述的:马踩黄河两岸,锏打山东三州六府一百单八县,孝母赛专诸,交友似孟尝,神拳太保,天下兵马大元帅,秦琼秦叔宝。而真实历史上的秦琼与演义稍有不同。一,第一猛将《隋唐演义》里秦琼的武力排名是第十三,但是在正史里,他绝对是初唐第一猛将。据记载李世民每次出征,遇敌将有耀武扬威的,就命秦琼

  • 短文写了王羲之的哪两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第一次还带着亲戚朋友去,发现鹅被杀了叹息惋惜多日;第二次愿意替人家写书来换鹅,得鹅后颇为高兴,足见他的率真,执着和坚毅.王羲之爱鹅突出的是他的风霜高洁、幽雅清高、才智不凡、胸怀鸿鹄之志。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

  • 葛优的书法怎么样?你如何评价他的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我认为,葛优的书法有一定的传统根基支撑,并有自己的个性凸显,且用笔老道,点画质量较高,技术含量也不算低,在演艺圈内,葛优的书法应为中上乘。上图为葛优书法融通四海。俗话说字如其人。葛优做为影视明星,人品好,演技高超,深受人们喜爱。很少见到葛优在网上晒书法,这说明一个问题:葛优是一个不喜张扬的人,这就是

  • 一位书法大家的姓名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

  • 坑州在那个省份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杭州,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风景秀丽著称。与苏州并称“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市内人文古迹众多,以西湖风景区最为著名,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

  • 有关黄河的传说。(50-100字之间,别低于50字,少一些好。)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很久很久以前,宁夏非平原,沟壑纵横,无良田,尔德栽黄瓜于山,以河水灌之,瓜长嫩且甜。一日,尔德伏园上,梦青云化叟,谓尔德曰:“今有二风,日中黄风至,瓜蔫,而后黑风至,蒂落。风劲,毋摘瓜。”尔德惊,醒来,不见叟。却见黄风来,瓜蔫,顾叟之云,不动。黑风来,尔德怒,摘瓜小以掷黄河,河裂,又愈之。尔德晕阙,

  • 古代是谁用干了一桶水写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2]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