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菜市场为例,市场营销中的公众一般指消费者非公众:不知道菜市场,也绝对不可能到菜市场的人。潜在公众:不知道菜市场,但以后会知道,而且可能会消费的人。知晓公众:知道菜市场,但没有消费的人。行为公众:到菜市场执行了买菜这个行为的人。现代市场营销主要工作就集中在对潜在公众的宣传、对知晓公众的促进和对行为公众的联络上。
武威“云端非遗”栏目推出省级非遗项目,古浪老调,你听过吗?
古浪老调主要流传于古浪北部的永丰滩乡、黄花滩乡、东部的大靖镇、海子滩镇、裴家营镇一带。据考,古浪老调早在明代就在古浪形成,它与眉户音乐有着一定的关系,按照古浪老调唱白相间,曲牌丰富的特色来看,相关专家认为原是舞台剧的表演脚本。从其音乐特色来看,具有眉户剧特色,应是从陕西、山西随移民从中原地区流传而来的眉户剧改编而成的。明清时期,眉户戏在古浪盛行,后因戏迷众多而舞台条件有限,因此,部分爱好者将原眉户剧的整本或折子戏简化(包括服饰、乐器、道具甚至戏词)搬入庭院。在古浪的长期流传中,融入了古浪民歌小调特色及古浪方言俗语,形成了有明显古浪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再后来,由于观众对看戏的热衷更倾向于“听”,所以艺人们干脆连服饰道具也取消了,“坐”下将戏唱给观众听。
古浪老调表演简单干练,主要采用坐唱形式。演出人员少时一人演唱,一人三弦伴奏或一人边弹边唱,人员较多时再加一人敲击瓷碟,一人二胡或板胡伴奏,有时也有笛子、响铃、干鼓等。唱腔上以唱为主,兼以念白。演唱内容大多是眉户剧本改编来的,主要取材于古代小说、传说故事、经典戏曲剧本,多为褒扬忠孝节义,鞭挞奸邪恶丑之作,也有部分是艺人在演唱中创作的。一代代艺人在演唱传唱中也自然地融入了一部分本土的东西(包括地方方言、古浪民歌曲调等),是古浪老调更富地方特色。
1993年,古浪老调被收入《甘肃省戏曲音乐志》一书。
2007年6月,古浪县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古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积极的研究保护。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遗相声大会名家云集姜昆压轴,观众为何老年人居多?
姜昆等人向来就没有市场,不受年轻观众的欢迎。而非遗相声大会的门票都是送的,只有那些老年人没事干了才去看,反正不看白不看,年轻人则是白送也不去看。
非遗相声大会门票免费送,现场观众老人多前段时间,主流相声即将举办“首届非遗相声大会”的消息不径而走,网友议论纷纷。如此隆重的聚会,为什么没有德云社呢?他们才是真正的非遗活动的功臣。
现在搞明白了,这种活动只有曲协成员才能参加。德云社是民间演艺团体,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自然就没资格参加。说白了,这就是主流相声演员的一次大聚会。
看他们的海报做的挺耀眼的,还以为门票能卖多少钱呢,后来打听了一下,主办方担心没人来看,便直接采取了免费送票的方法,只要愿意,动动手就可以免费领票。
先关注非遗相声的公众平台,注册账号就可以获得1200积分,而兑换本次非遗相声大会的门票只需要800积分。这一下就可以兑换了,完全是免费的。
难怪现场那么多老年观众呢,他们这是没事干了,就喜欢免费的东西,来凑热闹的。换成是年轻人,即使免费送票再加送鸡蛋也没人会去看的。
与德云社的商演现场对比太明显“非遗相声大会”听名堂就是为非遗活动做宣传的,而现场的观众应该以年轻人为主。现在相声火了以后,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并且只有年轻人才能更好的传承这门传统艺术。
可是,非遗相声大会的现场与德云社的商演现场对比太明显了。德云社无论是哪个人的专场,都是满客满谷,大把的年轻人。而姜昆带领的曲协成员的专场,却几乎没有年轻人,老年人能传承的了相声吗?简直就是笑话啊!主流又一次被打脸了。
德云社随便一个能开专场的人都可以秒杀主流一大帮人。现在德云社的“九”字科徒弟都开始开始商演了,张九龄、王九龙,尚九熙、何九华,这是郭德纲年轻一点的徒弟。他们的专场都是一票难求,更别说其他人了。
同样是说相声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不是郭德纲,相声能有今天吗?
主流老是蹭德云社的热度这次,非遗相声大会又是主流在蹭德云社的热度了。之前因为张云雷的带动,“非遗在身边”的活动举办的如火如荼,有很好的反响,许多年轻人都自愿加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当中来。
主流相声没市场,但他们却不甘心,眼红了,便想借德云社的东风,来了一个非遗相声大会。
可终究还是没市场,宣传再好,门票也卖不出去,这很丢人的。可那帮人厚颜无耻,就这样也要与郭德纲对着干。
毕竟主流是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有工资拿,他们的非遗相声大会专场是有政府补贴的。即使说的不好也没关系,反正不影响收入。主流多半心理阴暗,见不得别人,明明蹭了德云社的热度,还不承认,太无耻了。
主流越这样越没有好的效果,反而被观众骂得更惨,离民众越来越远了,长期这样下去,他们会越来越不行的。郭德纲都说了,他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他自己多么厉害,都是同行衬托的,果然如此。
这就是体制内相声和民间相声的观众群体结构,老年人走进免费比如这次非遗相声大会或亲民价的体制内相声茶馆,而中青年人则愿意花高价卖票走进民间相声商演剧场、尤其是年轻女孩。
前不久到上海出差、恰逢高峰和栾云平全国巡演的上海站保乐剧院,于是花了680元买了一张算是靠前排的票、进去听德云社相声。
我一直以为,传说中的“德云女孩”应该专属于张云雷、张九龄、秦霄贤等年轻艺人的粉丝观众。实则不然,那晚台下坐的观众多数就是年轻人而且现场最爱“刨活”或搭茬的也是女孩。
“高栾”组合的观众群体尚且如此、那么张云雷的粉丝年龄结构就可想而知了,挥舞荧光棒、千人大合唱《探清水河》并非仅仅是传说,张云雷站在舞台花了十几分钟边收礼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妈妈级和奶奶级女性观众被张云雷圈粉的也不在少数,头条里的许多用户游客、都毫不掩饰对张云雷的热爱,理由几乎雷同:喜欢张云雷的传统唱段。
作为传统曲艺的艺人,因其年轻、干净又有不俗本土艺术才华而被女孩及大妈所关注、所热捧,这点很合乎文艺市场规律。
那么,一群靠财政“圈养”的老一辈相声演员、外加几个点缀和陪衬似的年轻演员,拿什么吸引年轻观众呢?“说学逗唱”的“唱”和“学”他们会吗?
如果不是“只要注册就赠票”(不送鸡蛋改成注册”了)、如果是以卖票形式举办这场“非遗相声大会”,别说老年观众居多、只怕是演员比观众还多了吧。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有网友把曲协的这场非遗相声大会说是一场“非常遗憾相声大会”了,真正的“非遗”是在年轻观众身边、而“非常遗憾”却留在了曲协。“非遗”对于德云社是在践行、对于体制内而言更像是在完成某项任务。
一群连真正传统戏曲、小曲小调、太平歌词都不会的、穿着西装革履、神情颇为木讷和僵硬的领工资演员,却口口声声说是在为了“非遗”实在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