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你觉得你家乡的哪个武术拳法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觉得你家乡的哪个武术拳法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088 更新时间:2024/2/25 13:31:36

以守为攻的拳术

我的家乡是天津,我来说一说我们天津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和他改良创造的迷踪拳。霍元甲的事迹经过影视作品的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的武艺武德有口皆碑。特别是他不畏强手,在旧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的时代,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打出了国威。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的杰出代表!

所以如果说武术类要联合国教科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个人觉得:霍元甲及其创造的迷踪拳应该排在前列!原因如下:

一、霍元甲的事迹和精神早已经深入人心,他真实的传奇故事和品德,在世时就受到了孙中山先生极力赞扬!并亲笔为霍元甲的"精武会馆"题写匾额:尚武精神!所以霍元甲成为了中华民族勇敢自强不畏强暴精神的生动符号。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二.霍元甲创造的迷踪拳,也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迷踪拳最早叫"燕青拳",传说是水泊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所创。即便天不怕地不怕的黑旋风逵只怕一个人,就是燕青。因为燕青的拳脚特别厉害,常常把五大三粗的李逵摔得倒地求饶。三、上面第二条说的,都来自是民间传说,无法考证。但是,从迷踪拳的传承历史上,有很多线索和相关人物可以考证。燕青拳的起源就在山东。后来改叫迷踪拳,又叫秘踪拳。从霍氏家谱和武术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到,迷踪拳起源于山东是确定无疑的。四、霍元甲的迷踪拳是从他父亲霍恩第那里学到的,而霍恩第再往上的前几代师父都是山东人。霍元甲的迷踪拳是在继承前辈传承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他个人的创新!把传统的迷踪拳改造得更加强大。但武林中有个旧习,是只传自己的儿子徒弟,不传外人。而霍元甲敢于打破父辈祖辈的陈规陋习,把迷踪拳公开传授给所有想强身健体的求学之人。所以霍大侠的武德和格局从这里就可见一斑!五、霍元甲改良创造的迷踪拳,特别实用。不追求好看的花架子,只追求实战效果。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大了好几个重量级的西洋东洋武士。迷踪拳之所以叫作迷踪拳,是因为出手速度极快,无招胜有招,让对手看得眼花缭乱迷迷糊糊。实用性极强。霍元甲在技术上的贡献,是把传统武术的架子套路改造成更为简节实用的技击技巧。接近于现代自由搏击了。

你的家乡有哪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手工艺?

在过去民间中有一句俗语叫“艺不压身”会一门手艺就好比有了铁饭碗一样,意思是无论什么年月都饿不死手艺人。

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生活的改变,机械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中的一些工种也随之即将“消亡”这些传统手工种有:

1,传统纯手工中的木匠用工具,一些老木制品制做中的绝活,木制形体中的榫卯结构,传统油漆(生漆)中的工艺现在大部分即将失传。(小年轻的不愿作)

2,泥瓦匠,众所周知,现在新型建筑材料的兴起以及大型建筑机械的应用,在不久将来泥瓦匠也会慢慢的消失。

3,过去的传统铁匠,提到铁匠第一想到的就是抡大锤,是个很苦的力气活,而且收入微薄,记得有一句顺口溜“叮叮当,叮叮当,打铁要吃尜尜烫”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是即将失传的手工种。

4,已知彻底消失的走街串巷传统手艺有:炉匠,碗匠,锅匠,篾匠,剃头匠,鞋匠等。

这些消失的或即将消失的手工艺行业,它们见证了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也触动人们的怀旧情感,很赋有史诗般的韵味。

我家在中原,小时候农村有很多手工的活,手工技术,如牛车的车轴的制造,叫刮车轴,妇女们纺线织布的纺线技术和织布技术,木工打直线用的是墨斗,这些工艺,现在几乎都看不到了,回去谁家有纺线车,织布机都成古物了。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常锡文戏:据《江苏戏曲志》载,早在1772年,常武地区就有了“滩簧”戏,那时,人们常在劳动时唱民歌对对子,这种两个人的对子戏,后来演变成为七八人表演的折子戏,以小生和花旦为主,并逐渐流传到无锡;1921年,“滩簧”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解放后,由于许多著名的“滩簧”艺

  • 鱼纹、鸟纹、龙纹、蝴蝶纹等图案对苗族具有怎样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大多取材于苗族民间故事、历史的传说和图腾崇拜,取材于大自然和对生活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鱼纹、鸟纹、龙纹、蝴蝶纹等图案生动地反映

  • 中国有哪些原创绘本故事,非儿童绘本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原创动漫绘本故事:梦回金沙城/苏晓虹中国原创图画书萝卜回来了(松居直先生最认可的中国绘本故事)几米的《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建议看的绘本作家:台湾的朱德庸、几米,主要还有“兔斯基”的作者王卯卯,“刀刀”的作者慕容引刀,以及弯弯、阿桂、徐瀚等。可能是天使吧当然也可能是恶魔(“为什么”都说

  • 你怎么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品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品化也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需要有传承人,但生活保障是基本的,如果基本的生活保障不了的话肯定是没人愿意去学的,毕竟大多数非遗是只有观赏性、学术性和文化价值,所以政府大力扶持非遗,让文化传承人有基本保障,这样的话传承人就会安心去学习,而不用操心其他的事

  • 过去稻田里、芦苇荡里面的“害虫”:螃蜞,现在怎么成了香饽饽,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过去稻田里,芦苇荡里面的害虫:螃蜞,现在怎么成了香饽饽,为什么呢?从我还是小屁孩的时候,直到今天,才知道这种小螃蟹的正式名称叫蟛蜞。它也属于螃蟹的一种,只不过规格很小。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小时候河边还没有修建水泥护坡,河边全部栽的是柳树,也没有怎么管理,奇形怪状,歪七歪八的生长着,那时候河边全部是

  • 又一胡辣汤非遗传承人“入郑赶考”能征服郑州人的胃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感谢邀请,看了上一个回答,觉得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传承人与能否征服食客的胃没有必然关系,舍得用料、技艺精湛才是真。郑州对胡辣汤情有独钟这个“入郑赶考”的逍遥派胡辣汤非遗传承人,便是在《舌尖3》上出现过的高群生,近期,他在郑州开出了第一家店,位于科源路。其实在郑州的很多“郑州”人,是本省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施传说”的故事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传说故事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说,吴国奸臣伯涸在越国灭亡前夕收受了越国的大量贿赂,才同意将西施等二十名美女送到吴王夫差面前。据说,吴国重臣伍子胥的死也与西施脱不了干系,是她一直吹枕头风,才使得夫差下定决心杀了伍子胥。上述说法均来自于《左传》、《国语》和《史记

  •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油纸伞的历史及文化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油纸伞的历史及文化有那些?一提起油纸伞,我就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白蛇传》,许仙在西湖的断桥边,手里拿了把红纸伞送给了白娘子,白娘子又以伞为媒,联系许仙嫁给许仙;故事曲折美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我国的伞据专家考证,已有3500年的历史。始于周和春秋,从宋始普遍起来。据说伞是鲁班

  • 萍乡有哪些非遗美食?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说到萍乡的非遗美食;我就会立即想到家乡的腊肉和炒米粉,哈哈不怕各位笑话,只要是个萍乡人,都特别好吃这俩口。特别是在外务工的乡友们,包括我自自己,每每在外面,一与他人谈起家乡的美食,我就会说起我们萍乡人各各都爱吃的腊肉和炒米粉,每每讲到此处我的同乡,就只咽口水,马上会阻止我的话题,可见大家对这俩口美食

  • 究竟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才是“非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定位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如各民族独特的手工生产技艺、戏剧表演、传统生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