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解说】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为王敦、王导的从子,深为二王所器重。后托病辞官,精于书法,史称“书圣”。传见《晋书》卷80。
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修禊,以消除不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人们集会于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直到停止流动,在谁面前,谁则取而饮之,叫做“流觞”。
王羲之素有“书圣”之赞誉。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作品是《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41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书写诗序,即著名的《兰亭集序》。《晋书王羲之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王羲之适逢酒酣,乘兴挥笔,意气飞扬,潇洒自如,写下这绝代书法佳品。酒醒之后,“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可见在酒的帮助下使他写出了后世书法家所难以企求的艺术珍品,博得一代名君唐太宗的异常珍爱,推为王书第一,死后又殉葬昭陵,可见其有振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兰亭流觞”后成为脍炙人口的酒典和风雅之事。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
成功的原因:1.“旷子也”说明他是一个天生奇才,天赋占据成功的很大比重;2.“七岁善书”,说明他从小就开始专注于书法领域,并孜孜不倦。3.“窃而读之”,说明他对书籍有一个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偷来之后认真研读,证明了他很勤奋。综上所述:天赋,勤奋,兴趣是他成功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旷子也”,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好的天赋。很多人都晓得爱迪生的那句“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灵感铸就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爱迪生接下来说的那句话“但我始终觉得,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天赋,仅靠努力的话,那成功的人将如过江之鲫那么多,这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王羲之成才故事以及其他书法家的成才故事?(要简练一点)
创作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启蒙。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入木三分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