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为王羲之先生的书法艺术集自晋代以前古今之大成,完善出新了前所未有的“楷书”和“今草书(也称小草)”。其技、法、理以及作品的质量、数量、内容等艺术高度皆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二、后来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和当时上层官员文人的大力提倡、以及后来历代帝王、大臣、文人和普通百姓的推崇认可,所以才如此。其实,不论何种文学艺术,其作品只要达到、具备此种类形的艺术高度都会被当世人和后世人所推崇的!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创作出留芳千古的《兰亭序》被称做天下第一行书,文章点画秀美,行气流畅,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1、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八分、飞白、章草皆入神妙之境,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治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开创了书法新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2、他的书法被历代许多的书法和鉴赏大家品评过,可以说古今无双。他的书法被历代人当作最佳临摹范本,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几乎都受惠于他的书法,并以他的书论作为主要教材进行学习和创作。
3、不但他的书法被人尊崇,其人品和绘画也非常优秀,且为世人敬仰。
4、被写进“二十四史的《晋书》是他所著。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却被清朝皇帝乾隆列为《三希帖》之首,可见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之高。
他还有很多著作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想看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典故:
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后人称之为“书圣”。
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
扩展资料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