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少次人为的决堤事件,造成了多大影响?

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少次人为的决堤事件,造成了多大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862 更新时间:2024/2/3 7:08:27

“花园口惨案”也称为“花园口决堤”,是抗战期间最大的自然灾难之一,与“夕大火案”和“重庆防空洞案”并称为“抗战三大惨难”。它不仅淹没了豫、皖、苏3个省共44个县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造成了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而且还直接引发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使得300万人死于饥荒和疾病。

最令人震惊之处在于,这场灾难的制造者并不是日寇,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国民政府。

众所周知,黄河到了中下游地区后,由于流经区域地势相对平坦而导致了流速下降,河水中所携带的泥沙就会沉积下来,从而引起河道不断抬升,成为了“地上河”。而花园口,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

1938年3月,中国军队历经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受此激励,蒋介石计划借助台儿庄大捷的气势和威,在州与日军展开更大规模的会战,以彻底扭转正面战场的颓势。

为此,蒋介石将国军中装备最精锐的20多万中央军都调集到了徐州战场。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自然瞒不过日军的侦察,于是也开始集结多个师团,准备在徐州战场发起攻击。

当时,国军在这一地区集结了6个军12万多人,而且大部分还都是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已经将冒进的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2万余人包围,形成了6:1的绝对优势。战役的前期部署结束后,蒋介石亲自飞抵第一战区指挥部,希望近距离见证这场战役的胜利。

1938年5月,兰封战役打响,被寄予厚望的国军竟然一击而溃。尤其是,被蒋介石视为嫡系的德械第27军,坚守兰封一天时间都不到就被日军击溃了,使得整个战场由“大决战”变成了“大溃败”。

在攻陷徐州后,日军还沿着陇海线继续西进犯,河南省已经岌岌可危。

为了迟滞日军的攻势,特别是装甲和辎重的跟进,策应和保障武汉的安全,蒋介石决定孤注一掷,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炸毁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事实上,这个建议最早来自于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他在1935年8月时就在防御计划中提到:

黄河防线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

不过,真到了执行花园口计划时,国民政府还是显得顾虑重重,进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毕竟,这次炸堤的真相一旦泄露,会对中国的民心和士气都造成沉重打击,而国民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也将荡然无存。

在此过程中,蒋介石一再通过口谕催促手下千万不要有妇人之仁,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在决堤之前,他还亲自安慰负责直接指挥决堤的刘和鼎

决口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这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做,克竟全功。

由于黄河北岸的日军时刻都在密切关注着南岸的中国军队,因此白天时会有飞机进行侦察。对于执行此次任务的国军,还像模像样地构筑了必要的战壕和阵地,而且还以“日军将至”为由,把堤岸周围十里以内的百姓全部疏散和撤离。

为了将此灾难的责任推向日军,第20集团军总司令部还提前拟好了准备发往武汉的电文:

上午8时,敌机3架炸开花园口河堤,职师正在抢堵中。

当6月9日花园口决堤放水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以此为凭据,对外发布了黄河大堤已被日军炸毁的讯息,引得国内外群情激奋。

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迅速泛滥,加之一场暴雨的影响,溢出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继续向豫东南方向蔓延,淹没了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和淮阳等地。同时,由于灌入了颍河、西淝河等流域,使得淮河的排洪力也接近了极限,到处都是一片洋。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黄河泛滥直接淹死周边百姓89万人,有超过1200万人无家可归。

我国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据说,只有日军的第14师团和第16师团陷入了困境,除重型武器被淹外,仅有7000名日军伤亡。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

1938年6月13日,为救援被困中牟的第14师团一部,第5师团、第10师团和第114师团等部都抽调了工兵。6月15日,同样被困大水中的第16师团,也从各处急调工兵进行增援。

客观来说,花园口决堤也制造了一些有利于中国防守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军准备从北方合围武汉,由于黄河泛滥影响到物资运输,只能将进攻主力改在长江流域,导致武汉战役的时间向后推延3个月。

二、国军趁着日军被洪水围困之际,围歼了小股已经突进到豫东的日军,还收复了一些失地。

三、黄泛区让日军很难通行,尤其是辎重和其他后勤运输,直到1944年豫湘桂战役才侵入到黄河以西的地区。

不过,黄河决堤对中国的损失更大。除了看得见的惊人损失外,还将国民政府的公信力降到了冰点,民众对此失望至极。以至于,当汤伯恩部队再次驻扎此地时,竟然遭到了当地百姓的驱赶。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花园口决堤最大的意义是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保留了国军的有生力量,为正面战场赢得了更长的准备时间。不过,以近百万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是不是有些太过惨痛了?@文史不假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包含哪些领域?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简短介绍下丝绸之路的起源: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此为丝绸之路的原始雌性,公元前119,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乌孙,此行不仅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也令我过丝绸等商品被大量运往西域,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此为丝绸之路的奠基之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

  • 哪个成语是关于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入木三分rùmùsānfēn【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出处】唐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结构】偏正式。【用法】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正

  • 谁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关于书法家在未成名之前勤学苦练的故事?(字在50以内就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已是千古美谈。王献之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与众兄弟习字。论天资,他确实是超出常人,然而更加超出常人的,是他的刻苦。王献之的书房中有一口大缸,专为其研墨而设。春华秋实,由于王献之习字刻苦,转眼间已经用去了三大缸水。王献之打算用这最后一池墨写出的作品请母亲评论,兴冲冲地拿着一个

  • 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民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民间故事:1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

  • 王羲之刻苦练字的故事简短一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1、故事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2、人物简介王羲

  • 王羲之的书法有啥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一招鲜吃遍天,王羲之可以傲人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既已足可傲人,更可以虚怀了,一个天下无双的书法大家,跟一个才气上名不见经传的人去比什么王羲之却喜欢攀比,其攀比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而是要招招鲜包圆天,书法、文章、地位、家庭、事业、财富、美誉以及琴棋书画茶酒诗词都不输人,这,活得就苦了个人认为这是确有其事

  • 要几个流传于黄河流域的简略一些的英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

  • 收集王羲之书法家的故事选其中一个简要介绍一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

  •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是由哪些人开辟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是中亚人开辟的,早在上古时期,丝路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青铜技术、马拉战车都是通过这条线过来的。后来波斯帝国专门开辟了国家形式的亚洲大陆贸易线,丝路属于该贸易线东延段,早在张謇之前就由中亚商人开辟了。张謇之后,不过是建立了官方认证而已。我们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陆地丝绸之路”,一

  • 当代名人你认为谁的书法写的最好?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我个人认为当代真正写的好的人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原因如下,一是毛主席的书法具有扎实的传统基础,从小就临过颜体,小楷等,并长期持之以恒临池不辍,形成了扎实的书法功底,为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毛主席的眼界。不论是在艰苦的环境还是革命胜利后的环境,毛主席都遍读各家名帖,这就大大提升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