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在继承二王书法体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终以行书名垂千古。
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尤以行书见长,笔法八面出锋、波诡云谲,我曾多年练习、揣摩米芾笔法,将其笔法特点总结为以下五大方面:
一、起笔藏露相间藏,即藏锋,笔锋深藏于内;露,即露锋,笔锋显露于外;二者是行书中常用起笔技巧,米芾在一字之中运用之妙,藏露相间。例如《米芾蜀素帖》中“垂”字,横画起笔藏露相间:
二、行笔中侧并举古人作书,强调笔笔中锋,到了米芾这里,改变这一规则,采用“中侧并举”。中锋即时刻将笔心在点画中间行走,侧缝即用笔尖、笔肚一侧书写。如《米芾苕溪诗帖》“壑”字始终应用中锋:
而在《米芾苕溪诗帖》“花”字一字之中,则中侧并举、交替变化,神采外露:
三、用笔方圆兼施这个较为好理解,方笔多呈圭角,圆笔藏头护尾,圆润而无转角。《米芾蜀素帖》“古”字起笔就是明显的方笔:
与之相对比的,在《米芾苕溪诗帖》中,“襄”字长横则圆笔起笔特征非常显著:
四、转笔有弧有折楷书当中,转折之处(如横折钩笔画)一般采用明显的折笔,先横后折;而在行书当中基本上全部简化成弧笔;但在米芾的行书中二者并存。如《米芾致伯修帖》“也”字化方折为圆弧:
与此向对比的,在《米芾蜀素帖》“羽”字中,两处都采用了类似楷书的横折钩写法,这在行书笔法中不多见:
五、提按变化穿插行书中提按是非常重要的笔法,提笔书写,笔画轻细,按笔书写,笔画浑厚;米芾行书中交替使用,甚至在一个字之中都提按变化非常强烈,如《米芾苕溪诗帖》“席”字:
希望以上回答对书法爱好者们有所帮助,也希望书法同道留言通过探讨。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该怎样学习米芾的书法?
《研山铭》是米芾大字行书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有三十九个字。
其内容为: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下面以此帖作解析与欣赏:
从章法上分析,正文的前两行和末尾两行字迹大,笔画粗重。中间四行字迹小而笔画轻。行距宽松,字距均匀。竖行轴中线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乱中有序。通篇笔势奔放、空灵洒脱、率意自然。抒发了米芾如至获宝,得意洋洋的情绪。
从结构上分析,极尽变化,不作正局。多数字呈纵势,字的中心部分紧密,向外呈辐射型,字的中心笔画有的并在一起,形成墨块。清代王铎的涨墨法″和此技法较为相似。左紧右松,左收右放是其结字的一大特征。有的字整体倾斜,如色″字和“水″字。有的字头重脚轻,如宝″字。上下移位的如极″字。
左重右轻的如龙″字,上开下合的如前″字。左斜右正的如挂″字。
从用笔上分析,沉着大气。注意笔画中段表现。按多于提,不是一提而过,这样的书写笔画效果显得厚重而不单薄。多数笔画呈曲线型。如潭″字的主笔悬针竖,如门″字的竖钩。
细劲有力的竖钩如水″字和挂″字。丰腴厚重巧含隶意的竖钩如顶字和“浮″字。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