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塞翁失马是寓言故事还是民间传说

塞翁失马是寓言故事还是民间传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646 更新时间:2024/2/25 12:55:08

典故,《塞翁失马》(题目为编者所加)选自《淮南鸿烈集解》。《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所著。文本中的一个典故,后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特指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石泉的美食有哪些?

一、鼓气馍是石泉的一大特产。它的正确叫法应该叫鼓气饼,因为它是烤熟的圆形面食,但石泉人长久以来叫习惯了“鼓气馍”这个名字。烤熟的鼓气馍黄亮亮的,吃起来又香又脆。用鼓气馍夹油条,夹肉成了肉夹馍,再后来又成了吃羊肉泡馍的专用产品。

二、鬼谷子腊肉干。石泉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

三、汉江石锅鱼。以汉江花鲢为主材,煮出的石锅鱼入口即化,松香爽口,配以当地酸菜,菜品麻辣适中、温胃驱寒、祛毒养颜,集色味保健于一体。

四、油炸河虾。油炸河虾制作对火候要求较高,火大则河虾外焦里生,火小则容易打蔫。所以自古便是本地考验新媳妇厨艺的“入门菜”。此河虾是优质的淡水虾类。唯汉江石泉段所特产。属本地无污染的绝色食材并富含多种有利于身体的矿物质。

五、石泉辣子鸡。石泉辣子鸡咸鲜香辣,土鸡肉质鲜美,品质优良,无公害,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各种营养素,脂肪的含量比较低。

昔日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八旬老翁会做,会失传吗?

物述家说,故事里的人事物,总是有趣的。

一、什么是通草花

前几年热播的《延禧攻略》,让通草花这种特别的工艺品火了一把,但这部电视剧中佩戴的并不是真正的通草花,而是绒花。

通草花是用植物制作成的一种花朵,经常插在女子的两鬓之上。通草花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工艺品,它的原材料是通草,是一种中药,有清热利尿,通乳的作用(具体样子见下方第2张图片)。

通草花是由手感犹如婴儿皮肤的白色通草木茎片,由熟练的匠人将它编织成花朵的样子。做工精美的通草花,足以和真正的花朵相媲美。

二、通草花的作用与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时期,通草花就已经是妃嫔们的装饰之物。宋朝人高承编写的《事物纪原》中就曾写道:“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也是关于通草花最早的记载。

而在宋朝,北宋时期的词人苏轼在自己编著的《四花相似说》中提到:“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宋朝时期,不仅是女子佩戴通草花,男子也同样流行佩戴花朵,因此《水浒传》中西门庆、阮小五蔡庆燕青周通等人才会在自己的鬓间配上一朵花,就连梁山上的喽们也会佩戴上一朵花。这在现代人眼中似乎显得有点娘炮,但这在当时就是一种文雅的象征。宋朝男女佩戴的花朵,不仅有刚摘下的新鲜花朵,也有手工做出的通草花。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通草花变得越发精致。此时,扬州开始首创了通草花,并已经成为了通草花的主要产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来到扬州,当他看到通草花艺人庄生的作品时,他惊叹其做工之精美,并为此写下了《像生菊花歌》:“庄生庄生果绝技,颠倒花侯窃天意。”

乾隆年间,扬州生产的通草花被普通百姓所喜爱,还成了扬州官员们进献给皇帝的贡品。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一向倡导恢复先祖的简朴生活,因此她主张后宫的妃嫔们不要再用珠宝、点翠等昂贵的饰品,而以通草花作为替代。因此通草花在此时名声鹊起,一跃成为清宫妃嫔的最喜欢的饰品之一。

清朝覆灭后,通草花在民国已经开始衰落了,此时它已经成为寻常女子都能戴得起的寻常发饰了,不但精致小巧,而且千姿百态。在汪曾祺的小说《百蝶图》,就出现过一只有黑凤蝶的通草花,上面的凤蝶形象栩栩如生。

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创造出了通草菊花盆景。从此,通草花不仅仅是一种精美的配饰,也成为一种精美的盆景。

三、通草花今后的发展如何

通草花本身是一种制作非常复杂的工艺品,如果想要学习这样一种复杂的工艺,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悉心揣摩,构思精巧,才能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复杂的工艺往往耗费的时间也会很长,但通草花的收益却不高,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难以生存。

但随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扬州通草花也成为了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9年申请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将会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员,以保护这种珍贵的传统技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通草花虽然身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但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一定会流传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我认为不会失传。

首先,我们国家对这种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国家会加大对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其次,我国几千年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对美好文化的追求与喜好是民族精神的传统,不会因为暂时的疏忽而放弃。其三,中国的老百姓对历史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感情,只要有人知道,就会有人坚守着并为之传承而贡献自己方力量。其四,现代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发达,从制作,流传,乃至保存等各方面的技术都已今非昔比,要使这种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传承下去并不是难事。综上所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会失传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梁祝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为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还是其思想性,都居于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梁祝传说自东晋开始,已在民间流

  • 南京已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民间舞蹈类:方山大鼓,源自清同治,南京独有,鼓风威凌雄健,尚传承;栖霞龙舞,龙文化在古都之传承,全国享誉;江浦手狮,南京独有,全国享誉,尚传承;打社火,先民祭祀文化之“活化石”,濒危;跳五猖,先氏祭祀之傩面舞,濒危;东坝马灯,南京独有。民间音乐类:留左大鼓,源远流长,金陵第一大鼓,尚传承;鲜花调(茉

  • 非遗项目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等等。1、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

  • 有哪些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一般是指陆上丝绸之路,如果广义上讲,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个问题属于旅游标签,那么就简单说说陆上丝绸之路的旅游情况吧。陆上丝绸之路,起源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

  • 请列出古代丝绸之路史上十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居然没有想万三[捂脸]谈及古丝绸之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大家可能首先会想起张骞。毕竟张骞出使西域被写进了中学的课本,不说是家喻户晓,但也估计是相差无几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受汉武帝的命令去联合大月氏,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促进了大汉与洗浴各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第二次出使西域仍是以军事目的

  • 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随着时代发

  • 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颜真卿(公元708__784年),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颜真卿曾官至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因被后人尊称为“颜鲁公”,“颜太师”。颜真卿出生在一个世代习书的家庭。25岁时参加京兆府府试,因成绩优异,被府举选参加次年的进士科考试,以甲科举第。官阶属二品,执掌吏部,权威并重。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 关于书法、绘画和书法家、画家,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从小到大,零零星星地看过很多这方面的故事。1.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他们父子两个都是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其《兰亭集序》被奉为国宝,据说被李世民随葬在自己墓中。王献之有心超过老爹,非常用功地练字,门前小池塘都被墨水染黑了,被称为墨池。有两个故事是说父子两个的比试,一次是在木板上写字,王羲之的

  • 人类免疫进化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人的免疫力是非常强大的。举几个例子:1、鸡疟原虫是导致家禽发生疟疾的病原体,但是,人类对它有天然的抵抗力,一旦进入人体就会立即被杀死;2、知道现在可怕的禽流感吧,禽流感病毒对鸟类传染性非常强,致死率非常高,常常导致鸟类大量死亡。但是对人类传染性非常低,死亡率也很低,只有个别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能导致人

  • 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1、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