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没有想万三[捂脸]
谈及古丝绸之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大家可能首先会想起张骞。毕竟张骞出使西域被写进了中学的课本,不说是家喻户晓,但也估计是相差无几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受汉武帝的命令去联合大月氏,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促进了大汉与洗浴各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第二次出使西域仍是以军事目的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沟通西域各国,并以次来孤立虎视眈眈的匈奴,人数与财物都比第一次要多出很多。其两次出使西域,虽都没有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但却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谊。
其次我觉得汉武帝对古丝绸之路的影响也极大。在汉武帝时期,匈奴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对普通百姓与汉政权都造成了强烈的威胁,而汉武帝虽有心铲除匈奴这一祸患,但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汉武帝在位期间非常重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希望以次来建立同盟或归属关系,共同对抗匈奴。因此才有了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而且在汉武帝北击匈奴是也带来了经济与文华的交流。公前124年,汉武帝先派卫青率骑兵数万,击退匈奴的右贤王,俘获王子王妃等数十人,大胜而归。后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追击匈奴上千里,大破匈奴,逼迫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之众来降。而这次著名河西之战也打通了西域之路。促进了西域与汉王朝的交流。
同时对丝绸之路具有影响的还有玄奘。从神话西游记中我们可以发现玄奘取经途径很多国家,而确切数字是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的行程。玄奘踏上丝绸之路,宣扬佛法与唐朝文化,加强了西域对唐文华的了解。而一共翻译四十七部经书,促进了唐人对西域的了解。
而起他著名的还有弃笔从戎的班超,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千古一僧的鸠摩罗什,马可波罗,法显大师,还有诗仙李白,班固。
看完能给个赞鼓励一下吗
古代丝绸之路上会出现很多抢劫的事吗?
丝绸之路上埋藏的“财宝”是怎么回事?
1959年5月,在新疆乌恰县西部的一个山崖缝隙之中的土中发现了16根金条,947枚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萨珊王朝起于公元224年,灭亡于公元651年。这些萨珊王朝的银币和金条埋藏这一地点,据考古人员推测,是当时的商人遇到了紧急情况,临时将携带的重要财物进行紧急处理,时间大约在公元7-8世纪左右。据推测这是商队遇到了盗贼,为了防止强盗将财物全部劫走,因此做了紧急处理。事后,极有可能埋藏财物的人被杀等原因,也就没有取走这些财物,最后遗留了下来。(萨珊王朝的银币图)
1959年的《考古》杂志第五期之中,作者李遇春详细介绍了这一批丝绸之路之上的重要考古发现,类似遗留在丝绸之路上发现遗留的财物也有不少。
丝绸之路是西汉到隋唐时期重要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上有沙漠、戈壁、高山、风暴等恶劣天气,居住的民众较为稀少,这就为强盗提供了天然的保护。
丝绸之路之上主要的贸易商品就是丝绸,从中国出产的丝绸制品运抵欧洲,价格堪比黄金。除了丝绸本身就比较高的价值之外,贸易通道的不确定性,也即是强盗劫掠或者其他恶劣原因导致丝绸的价格猛涨。
丝绸贸易的暴利使得商人们甘愿冒高风险走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同时也有大批的人在沿途成为盗贼,抢劫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以牟利。
从莫高窟的隋、唐《商人遇盗图》说起。在敦煌莫高窟的隋朝第420窟中,有一连续的壁画,描写西域的商人出发,商队的成员都是高鼻深目、头戴毡帽的西域人士。商队的主人在祈祷,一个商队成员在为病倒的骆驼喂食药物;商队出发,一匹骆驼坠崖死亡;爬过高山的商队刚刚转过山口就遇到了盗贼,财物被抢劫了;军队保护商队同强盗展开激战,最终强盗被抓,财物归还商队。这是隋代时期《商人遇盗图》的壁画描述内容。(盛唐时期的《商人遇盗贼图》)
但是在盛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第45窟之中则完全变了样子,如上图。商人没牵着毛驴做贸易,遇到了盗贼,最后是佛家显化,化解了盗贼的怨恨。中间的文字如下: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径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即得解脱。(莫高窟第45窟壁画)
从莫高窟隋代、盛唐时期的壁画来看,即便是在唐朝鼎盛的唐玄宗中期,丝绸之路之上的盗贼还是继续存在的。
东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和尚法显(334年-420年),他比玄奘西行求法要早很多年,他也历经艰险到达天竺。他之后写成了《佛国记》一书,又称《法显传》、《历游天竺记》等,他是通过丝绸之路转到天竺的,他的经历可谓艰险。文献对他的经历有记载: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北史.西域记》)
这是法显从敦煌到鄯善时遇到的情况,道路险阻且长,又有盗贼,死人的枯骨在丝绸之路之上随处可见,已经成为路标了。(法显雕塑,曾经经过丝绸之路到达天竺,他的记载也证实丝绸之路盗贼经常出没)
我们通过历史记载、丝绸之路考古发现、莫高窟壁画透漏的信息得知,自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到隋唐时期,贸易商队和盗贼是一个共生体,只要贸易持续,盗贼是断绝不了的。
丝绸之路之上商队如何应对盗贼?丝绸之路之上的盗贼和中原王朝势力的强大与否关系密切,如果中原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这一段上的贸易商队就相对比较安全。安全时期,商队的规模较小,只配备少量的武装人员保护,盗贼出现由当地的军队予以清剿;如果中原王朝对西域没有控制,商队的规模就相对比较大,并配备相当的武装力量进行保护。
譬如莫高窟隋代420窟中,军队就时刻保护商队的安全。而在玄奘西行求法的过程之中,他曾经被推举为一个500多人商队的头头,负责安全事宜(《大染西域记》记载)。据一些法国考古人员认为,丝绸之路之上的商队骆驼数量有50、100头,最大的骆驼商队达到了1000头的规模,商队极其可观。
丝绸之路上的盗贼多为游牧民族,熟悉这一段路途,知道在那些地方下手,让丝绸之路上的商人防不胜防。(《双旗镇刀客》剧照,刀客是充当行商队伍护卫为生的一批人)
丝绸之路之上不安全的时候,一般小的商队会汇集起来,组成大的商队;或者汇集到大商队之中通过危险区域,借此以对抗强盗的抢劫。当然,小商队要付给大商队一定的报酬,作为保护费。
商队的护卫队除了王朝的军队之外,很多大型的商队都自己培养自己的护卫队伍,并在当地聘请向导,不同的路段聘请不同的向导,也有的向导一直贯穿商队行程的始终。如果道路确实危险的时候,商队也会临时聘请一些刀客来护卫商队的安全,属于临时性的护卫,过了危险地段一般都会解除保护合约。(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绘画)
商队在路途之中停留、歇息的时候,一般组成环形阵地防护过夜,四周都有守护的人员,商队的骆驼、车辆等组成环形防御,防备强盗的袭击。
其实对丝绸之路之上大型商队毁灭性打击的是王朝的军队,有很多历史名人就干劫掠商队的事情。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的养父张守曾经担任幽州节度使,有历史记载,他纵容手下将士劫掠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幽州节度使张守,少时为河西主将,守玉门关。其军校皆勤勇善斗,每探侯深入,颇以劫掠为事。西域胡僧者,自西京造袈裟二十余驮,还天竺国,其徒二十余人。探骑意是罗绵等物,乃劫掠之,杀其众尽。(《太平广记.张守》)
也就是说张守的手下经常派遣斥候深入丝绸之路沿途探查,一旦发现目标就下手。这也是丝绸之路官兵为盗的一个缩影,历朝历代不乏官兵为盗的案例存在。
当然,在西域列国之中,混乱的年代,很多小城邦国也是见财起意,有时也干出劫掠商队的事情来。也有的出于政治原因劫掠商队,譬如吐谷浑派遣到北齐的贸易使团在返回的途中遭遇北周凉州刺史的伏击,截获了大量的贸易物资:
获其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周书》第50卷)这是一个政商团队,护卫力量比较足,是普通的盗贼不敢觊觎的,但是北周刺史手下的军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击溃这支政商队伍。(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莫高窟323窟壁画,道路险阻且长)
至于边关官兵为盗贼的情况,那就不是商人能够解决的了!
古代丝绸之路上不会出现很多抢劫的事情,当然会有零星的孤立事件,但是可以忽略不计,要不然也不会有丝路的繁荣,没有利益,哪个商人会经过丝路进行通商呢!在古代丝路主要是做贸易的,贸易有助于各个国家的商业繁荣,对于沿路的国家都是有利的。至于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丝路的几次衰落的原因基本都是中国国内动荡,丝路就暗淡下来了,最终消失是西欧的工业萌芽开始导致海运盛行,由于海运效率高于丝路,所以古代丝绸之路走向历史书本中,今天中国的路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是因为借用了工业文明的高铁,在效率上高于海洋文明的海运,由于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我们重视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