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看诸葛亮北伐,为何未能成功时,可能都会惋惜诸葛亮,未能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当世流传甚广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号称能灭魏。
那么,子午谷奇谋”究竟是什么计谋?
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并非魏延单独出兵,而是他与诸葛亮分兵北伐。
诸葛亮从大道与魏军正面交锋,魏延率一万士兵从子午谷奇袭,最后他们在潼关相会。如此就能断雍州与中原的联系,把雍州和凉州全部蚕食。
此计谋,对于诸葛亮来说,真的有决定性帮助吗?我认为不能?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诸葛亮有自己的北伐战略,他不太可能改变自己的蚕食曹魏大战略事实上,所谓的“子午谷”,其实就是一条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的南北纵向的山谷而已。
它全程长约330公里,在夏侯懋镇守长安期间,诸葛亮曾在南郑,与众将商议北伐的事情。
这个时候,魏延提出了一个拿下大半个长安的奇谋。因为与子午谷有关,被后人称为“子午谷奇谋”。
但是,诸葛亮军事指挥上格外地谨慎。对于北伐大业,诸葛亮也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先攻取魏国大西北凉州境内的陇右,然后以此为根据地,从坦道逐步推进,企图慢慢蚕食曹魏的势力范围。
从蜀汉当时的实际国力与军力来看,诸葛亮的北伐步骤,不能不说是符合当时实际,以及他这个人的性格。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评论:诸葛亮治国练兵很行,但领军队打仗、随机应变,却不十分擅长。
这项子午谷奇谋没有付诸实践,所以也无从验证是魏延胆大心细,还是诸葛亮过于谨慎。
不过,要是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我还是倾向同意他的决定,拒绝魏延的提议。毕竟,魏延的计划有太多未知因素,建立在太多假设上了:假如魏军决定死守,并不逃走,魏延孤军深入,就非常危险。
其二、魏延这“子午谷奇谋”,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魏延这“子午谷奇谋”,确实可能不是高估了自己的势力,但他绝对是低估了强大的魏国。
凭当时魏国的军事力量,蜀国若果真采用魏延此计,则取胜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魏延如果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可子午谷道路崎岖,一路上几乎全是悬崖绝壁。
再遇上连日的大雨,魏延军如不能预期赶到当怎么办呢?
魏延的这个计谋,简单说就是想请兵万余人,与诸葛亮异道而会于潼关,重复韩信取关中的策略。
当时,夏侯是安西将军,镇长安,魏延认为此人胆小怕事,一定会闻风而逃。
据说魏延也作过敌情调查,他得知长安守将为驸马夏侯,其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而已,如果他听到蜀军由天而降,一定吓得马上逃走,长安便可唾手可得。
具体计划就是,给魏延精兵五千,自带粮草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发,循着秦岭,一路向东,当到达子午谷之北后,不过10日就可到达长安。
夏侯不知虚实,听闻蜀军突然到来,依照夏侯的秉性,必会乘船逃走。
而长安城内,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据守。等东路魏军相聚来攻,尚需要20余日,只要诸葛亮能够从斜谷而来,必足以到达长安。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传檄而定。
这确实也是可以让诸葛亮出奇制胜的奇谋。但慎战的诸葛亮,不会在把握不大的情况下让将士们去做无谓的牺牲。
魏延这“子午谷奇谋”,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事实上,罗贯中让司马懿在演义里也想到了此计谋,如果诸葛亮敢于采用魏延的这一奇谋,也许诸葛亮就彻底完了。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谋”,不是没有原因的,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认为“子午谷奇谋”太“悬危”,太冒险。
《三国志》魏延的传记和诸葛亮的传记中都有记载,可见此事不但于史有据,并且比较重要。
对于“子午谷奇谋”,事实上,魏延与诸葛亮之间各持己见,互相指责。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谋太“悬危”,是异想天开,不可能成功。
而魏延认为诸葛亮不用自己的“子午谷奇谋”,则是“胆怯”。
说白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的战略,其实就是:由魏延率一万精兵从小路子午谷偷袭,出其不意到达长安城下,并趁混乱攻下长安。
诸葛亮亲率大军走祁山大路,两军会师潼关,则关中地区尽归蜀汉。
但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却十分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司马懿曾对部下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司马懿曾说:若是我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诸葛亮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个“子午谷奇谋”。
北伐曹魏,不用魏延东出子午谷奇谋,五出祁山而功未成,居然忧愤吐血,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这样的结局就更加凸显了魏延计谋的某些战略价值。
事实上,诸葛亮有自己的北伐战略,他不太可能改变自己蚕食曹魏的大战略。
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而且,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也确实是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也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子午谷奇谋是个误传,它来自《魏略》。里面说的头头是道,魏延要袭击西安,西安守将会望风而逃,然后守城,再和诸葛亮会师。而《三国志》中说的是魏延要占的是潼关。比《魏略》说的更靠东。
当时的情况是魏国在关中的守备空虚,面对诸葛亮的北伐没有任何防御准备。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诸葛亮能够利用出其不意的奇袭效果,是能够取得很大的战果的。
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在于两个人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不同。打个比方,就如同辽沈战役,林彪要采取的是诸葛亮的打法,从外往内,先打长春,平推到关内。而魏延采取的是毛主席的战术,先打锦州,关门打狗。当年毛主席和林彪为了这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斗争。
而诸葛亮是主将,最后他胜利了。蜀汉也就失去了这唯一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诸葛亮带领军队出祁山,在面对防守空虚的情况下,不赶快突进,占领要点,封闭陇上通道。反而慢慢悠悠的进行了一场武装大游行。三郡因为无军投降,其他的郡声明,只要一个月援军不到就降,这个时候还不专心对待援军。结果张率领五万援军驰援关中,街亭一战,关键的战场,蜀军只居然剩下两万军队对敌,结果被远道而来的张打得大败,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按照我的看法,魏延应该感谢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因为魏延占领潼关,必然会如同当年解放军在锦州一样的遭遇,被两面夹击。他可以死死堵住曹魏的援军,可按照诸葛亮的打法,他不可能在魏延要求的时间到达潼关与魏延会合。魏延只有一死。
魏延会成为三国的张灵甫,到死也不可能看见诸葛亮的援军。不过他的努力也会有点效果,那就是让诸葛亮在陇右多占领一段时间,有更长的准备时间。如果运气好,张在和魏延拼过后,元气大伤,或者撤退,或者打不过马谡也未可知。
魏延知足吧,诸葛亮这不采纳你的建议是救你一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