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谁知道古文小故事?

谁知道古文小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36 更新时间:2024/2/25 13:17:51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宫之奇谏曰:“虢,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3),寇不可(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公曰:“吾享祀丰,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6)辅:面颊。车:牙床骨。(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逼(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16)享祀:祭祀。(jié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20)易物:改变祭品。(yì亿):句中语气词。(21)冯:同“凭”。(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25)此句以下有删节。(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27)丑: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30)书:指《春秋》经文。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申请等归哪个国家机关管?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从行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归属于文化行政部门,中央归属文化部社图司,地方归属文化厅(局)的社文处(科)。而具体从事保护工作的机构各地不同,中央一级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设在文化部下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各省、市也都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大多设在文化馆,有些省市设在艺研所,还有

  • 中国民间故事 200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过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喜爱,娅娅零一直在努力通过自己的细微之力来为传统文化发声,娅娅零自知力量薄弱,所做之事虽然微乎其微,但仍旧想尊崇内心的热爱继续坚持。当了解到“又及手作”朱婷的故事后,娅娅零自愧不如之外更多的是钦佩。手工艺传达者朱婷曾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任职于北大,却为了追寻心中的那股热爱,作为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

  • 叶欣的感人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白衣天使叶欣在非典期间,她为了抢救病人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7岁。叶欣生前曾获得中国红十字会授予的第39届南丁格尔奖,这是目前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此外她还曾获“人民健康好卫士”的称号。在非典流行期间,她一直工作在最前线,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每当急诊科有患者前来就诊时,叶欣护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标志。该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有没有哪些中国的古老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我实在不知道哪个是“比较少人知道的”..给你些目录(袁珂先生的《中国神话选》)很多都是上古神话,上网查一下吧~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烛龙的神通/巨灵擘山/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兄妹结婚/鲲鹏之变/龙伯钓鳌/燧人钻木取火/伏羲的创造发明/天梯建木/廪君和盐水女神/神农鞭药/黄帝失玄珠/黄帝胜四

  • 中国古文化,刺绣的起源,和有趣的故事,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

  • 我想知道山海经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三次经过北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蛇身、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1。鳙鳙之鱼:鱼,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2。从从:兽,其状如犬,六足,其鸣自3。(此虫)鼠:其状如鸡而鼠毛,见则其邑大旱4。箴鱼: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5。鱼:鱼6。之鱼:鱼7。无名兽:兽,

  • 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的包括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B昆曲。。就这个是第一批的。。。。昆曲(昆剧)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文辞典雅、曲调优美、表演精湛,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1年5月18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