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归属于文化行政部门,中央归属文化部社图司,地方归属文化厅(局)的社文处(科)。而具体从事保护工作的机构各地不同,中央一级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设在文化部下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各省、市也都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大多设在文化馆,有些省市设在艺研所,还有少数地方单设办事机构。要想进入承担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只能通过公务员招考,并且进入其中也并不仅从事非物质遗产的专业工作。如果希望进入具体保护工作机构的话,则必需参加上述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前题是他们需要招人)。当然不论进入哪个机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都需要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部分大学设了文化遗产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背景才行。
中国古代十大悲惨故事是什么?
《窦娥冤》《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钗头凤》(讲的是陆游与唐琬)《杜十娘》《孟姜女哭长城》《雷峰塔》(即白蛇传,在古代是悲剧结局)《桃花扇》《长生殿》《赵氏孤儿》
故事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意思
故事是一个多义词。1、旧事,以往的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2、旧业,原来的职业。《商君书垦令》:“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2、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汉书刘向传》:“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桧乃厉声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上方临遣授钺,如晋公故事,伯应(袁可立子)其将有雄篇丽句继退之而作乎,余将笔以和焉!”3、典故。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语僻难晓。”4、花样。《红楼梦》第六一回:“吃腻了肠子,天天又起故事来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中国民间故事的由来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