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产
沧州金丝小枣
金丝小枣
沧州红枣又称金丝小枣,沧县、献县、泊头交界处及其周围是金丝小枣生产地。其中泊头市和位于产区中心的沧县崔尔庄是沧州红枣的正宗代表。无棣县金丝小枣栽植历史距今已有2300多年,现有百万亩枣粮间作,其品质、产量居全国之冠,被誉为“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
沧州枣树栽培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农民就获枣树之利。大城、沧县、河间、献县、泊头、盐山、海兴等县都是小枣盛产之地。
泊头鸭梨
鸭梨是河北省沧州市的特产,以泊头栽培面积最大,栽种最早,品质最好而得名,至21世纪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过去泊头鸭梨的主要集散地在天津口岸。故对外出口称“天津鸭梨”。泊头鸭梨果形俊秀,皮簿肉细,脆嫩多汁,香甜爽口。鸭梨含糖一般在10一13%,并含有果酸、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鸭梨还是一种极好的药品。泊头市鸭梨注册商标为“玉娇”牌。
著名菜肴
羊肠汤
沧州羊肠汤,过去叫做羊肠子、羊杂。沧州地处华北平原的东部,却有着辖区内的孟村回族自治县。回族是此县的一个主要民族,这里的小吃多以牛羊肉为主。沧州羊肠子便是其中代表,羊肠子在解放前就是沧州市的早点小吃,光顾羊肠子摊儿的大部分是出卖劳动力的壮汉,时至今日喝羊肠汤的顾客也是男士居多。
沧州冬菜
冬菜
沧州冬菜是用本地产的一种帮薄、筋细、含糖多的优质大白菜,去掉老帮和绿叶,切成宽约1厘米,长约1.2厘米的小块,晾晒后拌上适量的精盐和蒜泥,装坛压实,牢固封口,经长时间自然发酵而制成。其色泽金黄,气味芳香,落口微甜,咸中略带辣味,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诚为沧州之特产。
据《沧州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沧州古城内外已有数十家冬菜作坊,买卖兴隆,行销国内外。1936年,沧州冬菜曾在巴黎举办的商品博览会上荣获优质产品奖。
其他风味食品还有:油老虎、火锅鸡、红烧狮子头、虾酱、小鱼辣酱、驴肉火烧、任丘熏鱼、河间芝麻花酥糖、盐山皮蛋、白洋淀皮蛋、南皮窝头、交河煎饼、吴桥薄脆饼、肃宁香肠、沧州冯氏香肠等等。
另外沧州还有“铁狮王”白酒、“御河春”白酒、献县“献王”白酒、泊头“十里香”白酒,中捷农场“五姑春”白酒、葡萄酒、盐山“千童”枣酒、“东渡”老酒等酒类。
天津一带有没有捻军首领张宗禹的后续传说和活动轨迹?
说张宗禹很多人肯定不熟悉,但是说起僧格林沁大家自然是耳熟能详。在《武状元苏乞儿》里,僧格林沁可是大名鼎鼎的铁帽子王。
其实清朝的铁帽子王只有12个,除了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外,其他11个全都是清朝皇帝的子孙后代,僧格林沁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代,是蒙古王爷,所以自然没有资格担任铁帽子王。
不过因为僧格林沁对晚清的功劳巨大,被称之为柱石亲王,而且享有世袭罔替的资格,所以常常被大家误认为是铁帽子王。这位铁帽子王就死在了张宗禹手里。
张宗禹取代张乐行,成为捻军主要领袖。很多人对捻军没什么印象,因为同时期的太平天国实在是太出名了,清廷几乎是耗费了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才勉强平定了太平天国。
因此捻军与之相比,就没那么出名了。其实捻军的声势一点都不比太平天国要差,从人数上来说,他们甚至可以跟太平军旗鼓相当,因为捻军后来与西北少数民族起义联合在一起,人数常常以数十万人著称。
1851年,这是一个敏感的年份,因为太平军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其实同年在安徽亳州一带,张乐行带领的捻军也爆发了起义。
捻军以飘忽不定著称,他们是打到哪儿吃到哪儿,跟太平军相反,没有长期占据某座城池的意思,因此难以发展壮大。
张乐行被推为捻军的首领,号称大汉明命王,建立了五旗制度。张宗禹正是张乐行的族侄儿,所以早就跟着张乐行起义了,也是捻军集团的核心人物。
张乐行与清军交锋多次以后,感觉实力不济,所以主动向太平军靠拢,成为了太平军的征北主将,他最辉煌的战绩那就是三河之役,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配合下,击败湘军斩杀浙江布政使李续宾,吓得曾国藩要跳河。
僧格林沁带着大队人马围攻捻军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张乐行孤掌难鸣,各种战败。因此不少捻军将领选择投降,尤其是李勤邦表面上依附于张乐行,背地里却出卖了他,最终导致僧格林沁将张乐行父子活捉,凌迟处死。
此后张宗禹便成为了捻军的核心领袖,但是他也是势单力薄,为此他请求赖文光成为领袖。并且收拢了太平军余部,组建了一支全新的捻军,张宗禹出任梁王。
斩杀僧格林沁,张宗禹终于惹祸上身。说实话,在太平军被灭了以后,清廷压根就没把捻军放在眼里,所以围剿捻军的重任一直都交给僧格林沁,丝毫没有其他增援安排。
没想到的是,张宗禹是个指挥天才,他选择采取运动战的方式与僧格林沁斡旋,一连几十天奔走了十多个县城。
而且他们是有目的性的,本来在中部的捻军,这么晃悠着就到了北方,尤其是到了山东北部时,清廷坐不住了,这山东再往北,这不就是直隶和紫禁城了嘛!
于是清廷逼迫僧格林沁与捻军决战,让他快点消灭这支部队。显然张宗禹的作战方式起到了效果,僧格林沁迫于压力,必须要找捻军决战,为此数十天拼死追赶,舟车劳顿。
整整3个半月的时间后,张宗禹认为伏击的机会来了,因为此时的僧格林沁已经暴跳如雷,而且他的军队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
于是张宗禹便在山东曹州设下了三处埋伏,僧格林沁果然带兵冲入包围圈,最终被全歼1.1万人,僧格林沁本人也战死沙场。
僧格林沁被杀,这可是震动清廷的大事情,他们终于意识到了捻军的厉害之处。为了防止捻军继续北上,清廷立刻召集了曾国藩前来对付捻军。
可惜曾国藩打太平军是一把好手,对付捻军却无能为力,曾国藩被撤了钦差大臣的职务后,清廷改任李鸿章和左宗棠共同出兵征讨捻军,张宗禹这下子麻烦可大发了。
在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合力围攻之下,捻军根本就吃不消。于是在同治五年,捻军兵分两路,由赖文光带领的为东捻军,向东走,由张宗禹带领的是西捻军,向西走。
张宗禹还是很牛的,他到了西北立刻与少数民族起义联合在一起,实力庞大,一时间连左宗棠都难以招架。
不过他引兵直奔京城的计划,使得清廷几乎将天下所有的军队都派到了西北去围剿张宗禹。结果张宗禹当然是战败了,至于他的下落说法有很多。
张宗禹战败后还活着,这是很多人所认可的。关于张宗禹的结局,其实众说纷纭。从官方角度来说,张宗禹的确是死了,李鸿章和《清史稿》都断言张宗禹投水而死。
除了这个说法以外,其实还有另外三个说法。第一种就是出家为僧的说法,这是很多落幕英雄们的归宿,比如说李自成的结局中,也有出家为僧的传说。
第二种则是失踪了。因为李鸿章压根就没找到张宗禹的尸体,他怎么能断言张宗禹就死了呢?这是左宗棠指责李鸿章的依据。
最让人吃惊的就是第四种说法,在《沧县志》中,张宗禹在投河以后,居然逃到了沧县的孔家庄,并且化名童子师,在这里好端端地又活了20来年。临死之前才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是张宗禹。
总结:天津没有张宗禹的痕迹。就算张宗禹后来真的活了下来,他的大多数传奇故事,都留在了河北沧县,也就是现在的沧州。
虽说沧州和天津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我认为张宗禹这种人物,在隐姓埋名以后,是不敢到处乱窜的。尤其是跨地区的乱窜,越靠近京城,这个排查就越严格。
所以他也没有留下什么故事在天津,在沧州倒是留下了不少故事。比如说张宗禹为干娘抢来了贡奉皇室的贡枣,武艺高强,令人咋舌。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