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这些将要消失的手艺有蔑匠,桶匠,棕匠,铁匠……等等,时代在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废旧立新,打败你的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与你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你们说生产柯达胶卷的公司是被对手打败吗?九十年代后,由于塑料用品以及不锈钢制品的普及,蔑制用品用量‘惨遭下滑,蔑匠这行当也一天不如一天,农民的竹制用具也越来越少用了,现在山上的毛竹到处都是,不值钱!桶匠和蔑匠也相况,塑料桶,面盆到处都是,价钱还便宜,谁还会请桶匠制桶?棕匠更不用说了,席梦思软而舒服,你还会去买木头和棕制作棕床?手工打铁还看得见吗?现在是机械化,自动化的时代了,这些机器分分钟秒杀打铁匠,别的行业也不多说了,时代在极速发展,大家作好心理准备,不知明天什么行业下岗……。
传统手工艺品能不能走进千家万户,做到既有掌声,也有市场消费力?
可以的,就是需要创新。
随着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接受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审美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以前的大花被单家家都有,这代表的是当时的审美,现在这种大花被单除了一些乡下的老人家里,几乎都很少能看到了,说明现在大家已经不喜欢这种了,如果传统手工艺依旧按照过去的审美来制作工艺品,那么只会随着上一代人的离去而消失。
所以,不管是什么手艺,都必须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管是实用型的还是观赏型的,都必须是符合且贴近现代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的苏绣绣线颜色很少,所以去博物馆看到的一些老的绣品颜色看起来有些单调,针法叶相对简单,但到了上个世纪开始,由于行业面临危机,为了不让这手艺消失,当时手工艺人们做了很多努力,增加绣线颜色,创新针法(乱针绣/仿真绣),改变以前一直绣简单花草鱼虫的题材,开始尝试绣动物,人物,油画和摄影作品,正是这些人的努力,才没让让苏绣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
所以,想要有所发展,结合现代审美的创新是很有必要。
下图均为乱针绣作品。
本来可以但这个表面光的时代不一定了加上职业事业精神需要各方的因素配合而恰恰虚假胡夸风盛行霾黑了阳光明媚那么春天的花朵就不能片地开放了
城市的街头偶尔还能见到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他们是如何坚持到现在的?
在现代城市,还行走着一些底层的手艺人,这些手艺是比较原始的,比较古老的,有传统意味的。
但是这些手艺,大部分被淘汰了,好多人不愿意从事。
为什么他们会执着地坚持呢?
一方面他们热爱这个东西,不愿意放弃,愿意继续传承。
另外一方面这个手艺人依靠这些古老的手艺还能够生存,得到一些支持,因此能够继续下去。
现在还能穿街走巷的手艺人不多,有时是每星期固定几天在哪里定点,磨剪刀,修棕梆床等。大多是外地老年人,一生只会做原来的手艺,没有医保,老了乘做得动赚点零花钱养老,有时候看到觉得很心酸的。
大家喜欢手工编织吗?怎么样?
我是一个手工编织的爱好者,应该说是到了嗜好的地步,每天都在研究织新花样,新款式,从小我就爱好编织,那时没有网络,就跟成人学习,边学边研究,20几岁时就给家人织毛衣,我几乎没买过毛衣,看到商场的毛衣,回家就研究织一件,随着网络的兴起,在网上学习大量的编织技巧,无论织还是钩,基本技巧都掌握了,如今我退休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就更能研究我喜欢的编织了,并把它变成事业来做,把传统的手工编织发扬下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手工制作,因为它有独特的魅力,使你与众不同。下面介绍几个我织的毛衣,钩的帽子
男士羊绒衫
用羊线线钩的冬天戴的小礼帽
男士马鞍肩毛衣,从上往下织的
用羊绒线织的女士提花坎肩
合股线钩的夏凉帽
用雪纱丝带线钩的夏凉帽
女童的棉线衣铃兰花从上往下织的
我特喜欢手工编织,几乎占居全部业余时间,退休在家做手工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做手工可灵活手指,锻炼大脑,还预防老年痴呆呢,比如钩爱尔兰花以前从来不敢尝试,因为线细又有难度想都不敢想,偶然时间看到老师作品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拜师学艺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钩爱尔兰情有独钟,每次钩花都是一种享受,心情愉悦,完成一个作品特有成就感,穿上自己钩的与众不同的作品别提有多高兴了,总是引来路人的回头率,同时也有了不少学生,和我一起钩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