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她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广西(中国南部)壮族人,活跃在广西柳江流域,是个优秀的民歌手。她有着出口成歌的本领。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长的也非常漂亮,天生丽质又聪明,什么活都不用学,一看就会。在三妹17岁这年在对歌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位青年,这位英俊的小伙子,也是一个唱歌能手,在对歌当中,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于是就私定了终身。可是好景不长,村里的一个恶霸,对三妹垂涎多时,见三妹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大发雷霆,决意把三妹抢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洁。三妹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边的岩石上看月亮,倾诉衷肠。忽然火把晃动,人声鼎沸,原来是恶霸抢人来了,三妹和小伙子望望无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两人决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不求今生,只求来世,于是手拉着手双双跳进柳河那滚滚的波涛里。人们怀念这个民间的音乐家,民间歌手,因而每年三月三这天会到柳河边上赛歌,悼念“刘三姐”。
岳飞墓的对联的背后故事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是清朝的一个姓徐的女子写的,看到这副对联的人,都夸徐姑娘写得好。对联好就好在,写出了人们对英雄的爱和对奸贼的恨。你看,民族英雄岳飞被昏君奸臣害死了,尸骨埋在西湖山上,这儿的青山也觉得光荣“有幸埋忠骨”;而那四个坏蛋的铁铸跪像,多少年来一直被千人啐〔cuì〕万人骂,连铸他们的白铁〔生铁〕也觉着自己太倒霉了“无辜〔无罪〕铸佞臣〔奸臣。佞nìng〕”。徐姑娘把“青山”、“白铁”写得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这叫“拟人”手法〕,懂得爱谁、恨谁,这么写,显得特别生动。在秦桧和他老婆的跪像前边,还有这么一副对联,是用这两个坏蛋互相埋怨、对骂的口气写的,更有意思: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上联是用秦桧的口气写的:“唉!我本来就是个没人心的东西,可身边要是有个好媳妇,兴许也不至于没完没了的老在这儿跪着吧?”下联是用秦桧老婆的口气回答说:“呸!虽说我是个长舌头女人,可要不是因为你这个老贼,我怎么会老陪你跪着挨人啐!”两个坏蛋的两副丑相儿,写得真是活灵活现。秦桧有个后代叫秦泉,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有一天,他跟几个朋友到西湖去玩儿,来到了岳飞墓。一个朋友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给秦桧两口子的铁跪像,题一副对联。秦泉看着他老祖儿秦桧的跪像,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又是恨又是臊,他拿笔写了这么一副对子: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河北民俗之沧州木板大鼓有什么特色?
沧州木板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民国初年,沧州木板大鼓书进入兴盛时期,后逐渐衰败。沧州木板大鼓书脱胎于民间,其内容表达上,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众疾苦,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描绘农村生活等等。沧州木板大鼓吐字行腔用地方语音,唱法质朴粗犷。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都由沧州木板大鼓演化而来的。沧州木板大鼓是河北曲种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对北方大鼓曲群产生过重大影响,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都是不同程度地吸收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调等发展而来,有专家称“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的母根”。沧州木板大鼓书脱胎于民间,表演者多为民歌艺人,传统书目初以短、中篇为主,后来出现了长篇。现为全国曲协会员、省曲协理事、市曲协副理事长的刘凤喜,是第一个把沧州木板大鼓曲种搬上舞台的人。1974年他演唱的《夜探潇湘》除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外,被定为全国电台交流节目,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播放。他演唱的《鸿雁捎书》、《娶女婿》、《责任制后的新风》等新书段先后得到市级奖。1985年在省曲艺汇演中获繁荣奖、表演奖,《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刊登了他的表演剧照。沧州木板大鼓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沧县重视继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密不可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木板大鼓,让“民间瑰宝”重回舞台,沧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前期抢救工作,并广泛组织演出团队走进乡镇、社区,那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得到了群众们的热烈欢迎,使木板大鼓渐渐有了群众基础。同时,他们还专门成立了“木板大鼓艺术传习所”,以培训班的形式招收木板大鼓小演员,由老艺人传授木板大鼓演艺,使木板大鼓逐渐从有人了解发展到群众参与。这一系列措施,使沧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的良性循环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