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71 更新时间:2024/2/25 13:00:18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学书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成功。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妈妈摇摇头。“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王献之的妻子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先来看郗道茂。此女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因为她是王献之的表姐,因此他们从小便相互结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这里要指出的是,古代近亲结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两个。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又因为王献之并不热衷于做官发财,再加上他的父亲拥有大量的山林庄园,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们两人一直淡泊名利,整日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吟诗作画,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他们后来生了一个女儿王玉润,可惜很快就夭折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直到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美好的生活。司马道福早就对仪表堂堂又才华出众的王献之心生爱慕之情,但是当时她已经是人妇,而且王献之也早就和郗道茂在一起了。但是司马道福并不死心,她先是因为桓济意欲谋权篡位为理由,和他离了婚。又以王献之的妻子郗道茂没有给他陋习子嗣为理由,逼迫他们离了婚。又让自己的父亲下旨册封王献之位驸马。王献之也做过抵抗,他用艾叶烧伤了自己的双脚,变成了跛足。但是司马道福说,就算他变成了瘸子,她也要嫁。于是王献之只能和郗道茂告别,做了司马道福的丈夫。而郗道茂在离开王献之之后,很快就因为悲伤而去世了。而王献之和司马道府的婚姻自然不会幸福。王献之对她没有任何情义,说的永远是客套话,甚至还娶了一个小妾桃叶,他宁愿跟小妾在一起也不想看司马道福一眼。这就是王献之的家庭房生活,可以说如果不是司马道福的强行闯入,他和郗道茂原本应该是一对至死不渝的恩爱夫妻,结果这一切全被她给毁了,王献之虽然之后跟她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至死都没有原谅过司马道福。王献之的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他不仅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而且在书法上的成就一点都亚于他的父亲,因此他和自己的父亲也一起被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也和张芝、钟繇因为在书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被并称为“书中四贤”。虽然王羲之一家都十分擅长书法,但是只有王献之最具天赋,大胆创新,不被父亲的风格和盛名所拖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字体。王献之学习书法应该是在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第一任老师自然是身为书法家的父亲。他自小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甚至超越父亲的书法大家,因此他每日都十分勤奋刻苦地练习,也留下了很多的趣事典故。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草书方面的代表作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但是流传到现在的都是唐朝时期临摹的版本,他的真迹都已经失传。他的《鸭头丸帖》一共有十五字,清代的学者吴其贞在他的著作《书画记》中对这副作品非常推崇,认为它字体雅正,雄峻秀美,有天然的妙趣,是无上的珍品。而他的《中秋帖》,一共二十二个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为世间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这副字帖收入了《三希帖》中,将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的《伯远帖》一起并列为体现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王献之还曾经创造了“一笔书”,改变了他的父亲上下不相连的草书风格,其气势豪迈雄壮,被世人所推崇。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丑小鸭这篇童话是什么结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童话《丑小鸭》巨大的成功在故事的叙事结构,而非故事情节。故事的安排,尽量不让主人公说话,只是像一架沉默的摄录机,默默记录着发生的一切。其次,不让主人公主动地行动,主人公的出现,只是作为一种触发酶体,让整个场景得以展现,讲故事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叙事。言语行为的尽力避免,形成一种言说的困难,交流受到阻

  • 这段时间不上班你在家写字画画了吗?能不能发几幅看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这段时间不上班,除了读书,我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了,而且,还是在仿古扇子上创作,如果朋友们感兴趣,就来看看我画的什么吧!《一花一叶一世界》是把如意扇,一朵兰花,一片叶子。我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是清新而独特的,如兰花般吐露着芬芳,虽然微小,却谁也代替不了谁。我们都各自飞扬着自己

  • 颜体书法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颜真卿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气势磅礴浑厚,意趣古朴,是一种自然之美。颜真卿可以说出生书香门第之家,家门世代皆能擅书,但是《颜氏家训》明言慎勿以书自命。颜真卿秉承家教,对待书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意在于记事而已,这就说明了不求其名而反而其名。颜真卿天性忠义,正气,所以字画刚劲,正显现出了他正直的性格

  • 当老师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写好粉笔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教师写好粉笔字,这是必备专业技能之一,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几乎每一位老师都特别重视粉笔板书教学。那时老师们就特别强调“字如其人”的道理,老师率先示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重视书写,这正应了一句话有样学样。再看看现在很多老师,粉笔板书写的很难看,可是他们却一点也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竟然说,现在都进入高科

  • 请写下中国字体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表达情意的工具,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结绳与语言。但是,人类复杂精密的思想,绝不是表情及结绳所能全部表达

  • 告诉我一个有关艺术的故事,要加题目,急需!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

  • 你如何评价甘肃老农民张万昌苦练唐楷19年,实力可压倒书法专家?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首先我对题主这个问题的提法觉得有些不妥。一个人苦练唐楷19年,取得压倒书法专家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合乎常理的,老农民怎么了?老农民就得学38年才能超越书法家吗?我又去百度了一下,张万昌虽然曾经是农民,但现在的张万昌有字有号,头衔装满一大筐,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政协通渭县第九

  •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要求与例句句式一样 写两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有了周易的奥秘和哲理,有了中国书法一脉相承,才有了王羲之洗笔墨池的典故,也才有了中国书法书圣的称号。有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神,才有了吴道子画龙点睛的故事,也才有了画坛圣手的美名流芳百世。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形成就进入了艺术时期。书法艺术的时代有五个高峰:1、西周;卜辞文字影响着金文的发展。2、汉代;隶书

  •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有:1、萧何深思题匾(西汉)。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

  • “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意”的意思拜托了各位 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燃腊余韵》载的一段故事: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道上得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根据诗意绘成一幅扇面。林韫林见后说:“画固好,但真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可以想见,这蹩脚画匠肯定是画了两只黄鹂在扇面上无疑,简单粗俗的做法,引得作者不快,被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