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诸葛诞、邓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选自《三国志魏志》“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记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肌筏冠禾攉鼓圭态氦卡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典故是哪里来的~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也是运用了对仗。可惜“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古人便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成为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终于明白何为“无毒不丈夫”以前看电视或者电影的时候,剧中男人角色在做一个比较狠的决定前总是说:“无毒不丈夫”!下面就如何如何的去做坏事了。。。当时挺纳闷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大丈夫都要狠心毒辣的吗?还有说“虽说无毒不丈夫,但最毒妇人心”的,以前没能完全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看了到一段话才恍然大悟:“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是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应误解。”终于解了我的心头之惑,急忙查阅资料,还有类似的短文:“无毒不丈夫”辨误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成了行凶作恶或野心家、阴谋家的思想行为的“理论根据”,并以此作为他们下毒手的信条。其实,这句话是以讹传讹而来,并非原句原意。它的正品是由“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两句寓意深刻的对联式谚语组成的。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和君子。这里的“丈夫”,是指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之意,“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其本意有如“宰相肚里可撑船”一词的意思。后来,“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这句话民谚在长期辗转流传中,音义皆变,结果以讹传讹,竟错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我凶言恶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