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么?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77 更新时间:2024/2/25 12:53:24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通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名最多,竟有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当五汛、地蜡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天中节、端阳节、端五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二十多个。上述很多节日名称,其实都一一对应着相应的节日活动。

和古代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比起来,我们今天很多人的端午节,或许只是在享受端午假期的时候,用吃粽子的方式,敷衍一下聊以塞责而已:有的人,或主动,或被迫参加本单位、本地区组织的划船、拔河等娱乐竞技比赛;还有的人,可能一如既往地将端午节这一天的饮食,交付肯德基、麦当劳、饿了么、美团,将节日的活动,交给微信、手机或电脑了。和古代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比起来,我们今天很多人的端午节,确实可以说是过了一个假的端午节了。那么,古代端午节都有哪些节俗呢?下面,我们一一给大家道来。

一、吃粽子这应该是我们现代人最熟知的端午节“标配”了。以往很多传说告诉我们:粽子是人们为了保护沉溺于汨罗江的屈原的遗体不被鱼类啃咬,包裹黍米丢进江中,诱惑鱼类。还有传说说,屈原并不是跳进汨罗江自杀的。粽子就是屈原被敌视他的权贵们谋杀的“证据”。有人虽看到屈原被仇敌打昏后,用布包裹起来,缠以绳索,丢进汨罗江中溺毙。但担心遭到权贵们杀人灭口,不敢明说,所以包裹粽子,作为象征。其实,这些传说,也只能是“传说”,并非实情。

屈原

粽子,古人又叫做“”、“角黍”、“粽”、“筒粽”等。它主要是用箬(ruò一种竹子名)叶或(zhōng)叶等,包裹稻米,蒸煮食用。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菰(gū)叶(现代叫作茭白叶),包裹黍米,制作成牛角状的食品,称作“角黍”。或将米装在竹筒里,然后将竹筒密封,放在火里烤熟,称作“筒粽”。

筒粽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无论角黍,还是筒粽,在春秋时期,并非端午节的“标配”(当然,彼时很多人也不知道所谓“端午节”)。直至西晋,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标配”,大家熟悉的“除三害”的主角周处,还写过一本书,叫《岳阳风土记》。书里记载道:“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周处斩蛟塑像

南北朝时,人们制作粽子的原料也日渐丰富,除稻米外,还掺杂各种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时人或叫做“杂粽”。

唐朝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稻米品种的改良,不仅包粽子的米“白莹如玉”;粽子的形状,也日益多样化,出现了锥形、菱形等形状的粽子。

宋朝时,人们已经学会将若干类果品作为原料,包裹进粽子里。当时人把这种粽子,称作“蜜饯粽”。人们也学会了吃粽子时,蘸糖或蜂蜜的吃法。如宋朝诗人陈造《次韵梁广文重午吊古》就说:“菰粽蘸蜜彩作丝,竹萌尚箨榴未子。”项安世《重午记俗八韵》中,也有“菰饭沾花蜜”的诗句。这种吃法,自然会使粽子更加香甜,爽口宜人。

纵享糯滑香甜,蜂蜜与粽子最配哦

明清时,粽子更加普及。当时流行的一种风俗是,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赴考前,一定要吃家人特意给他们包的形状细长如同毛笔的粽子,时人叫做“笔粽”,取其“必中”的谐音,讨个口彩吉利。这与现代很多人高考前要吃粽子,取“高考必粽(中)”谐音彩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不要忘了吃粽子哦。

二、龙舟竞渡端午节时,龙舟竞渡或许是仅次于吃粽子的节日“标配”。这一节日风俗,据说也与屈原有关。传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后,看到的人们,纷纷驾船,前往搭救。虽然最后救人没有成功,但端午竞渡的风俗,就此形成并传承下来。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说:“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对此传说提出异议。他引《越地传》说:“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也就是说,高承认为,端午龙舟竞渡,起源于春秋末越王勾践操练水军。

居住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的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则世代流传端午竞渡,是为了给他们共同的祖先盘瓠招魂;今浙江一带的民众,则流传着竞渡是为了纪念东汉时,跳入江中寻觅溺毙于江中的父亲的尸体,而死去的14岁孝女曹娥;今江苏一带的民众,则认为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今广西一带民众则认为是为了纪念东汉初马援;今福建福州一带的民众则认为是为了纪念五代十国时闽国的创立者王审知(862年925年)。

鲍国安饰演的伍子胥

古代时,有的地方,龙舟竞渡仪式繁缛。如今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需先祭屈子祠,将龙舟的龙头披上红布,供在祠中祭拜。然后,再将龙头安到船上,进行竞渡。在屈原的家乡,今湖北秭归,也有竞渡前祭拜屈原的仪式。古代广东人赛龙舟,要先祭拜供奉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然后将龙头、龙尾安装好,然后买一对纸制的公鸡,放在龙船上,认为这样做,可保佑船只平安。然后再进行竞赛。今福建、台湾一带的民众,竞渡前,要先去妈祖庙祭拜。今四川、贵州等地区的民众,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其血于龙头之上,然后竞渡。各地祭祀神灵,一般都是点燃香烛、烧纸钱、供奉鸡、米、肉、果、粽等。

龙舟竞渡时,人山人海。竞者紧张激烈,观者如痴如醉。呼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震彻云霄。唐宋时期的诗/词人,如刘禹锡、张建封、刘克庄等,都撰作有惟妙惟肖描画龙舟竞渡的诗词。

三、兰、艾、菖蒲、雄黄,避五毒早在先秦时,随着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思潮的盛行,人们认为,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可谓火上加火,此日堪称“毒日”。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所谓“五毒”,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活跃,毒害人间。因此,人们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山丹,来祛除瘟疫毒害,祈求康健吉祥。《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这一信念支配下,人们陆续创造出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挂艾草/菖蒲、用佩兰水沐浴等多种多样的节俗。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朝时今湖北、湖南一带民众端午节悬挂艾草的风俗时说:“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家家户户挂艾草

古代中国多地盛行端午节时,用佩兰泡水沐浴的风俗。若无兰汤,“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当然,除佩兰熬汤沐浴外,古代中国人还经常使用艾草、菖蒲、桃叶、朱砂、苦草麦药、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等被认为具有祛除疾病、邪恶功效的植物或熬汤,或泡水,用来沐浴。

在古人观念中,雄黄也具有极好的辟邪功效。所以人们用雄黄泡酒,端午时饮用。《白蛇传》中,已修炼成人形的白素贞,因饮用雄黄酒,而现出原形的情节,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有的地方则盛行用雄黄水或酒涂抹小儿额头、鼻、耳、手、足心等处的风俗,据说这样有驱避毒虫、邪祟的功效。比较常见的涂抹方式,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来可利用雄黄本身祛疾辟邪功效,二来以“王”字象征猛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可以镇邪。

雄黄酒画额

除了饮用或抹在身体上外,有的地方还将雄黄、朱砂、朱耒、蒲片、艾叶等浸泡到酒、水中后,洒在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据说可以避毒虫、邪祟。

除了饮用、涂抹、洒撒上述或用植物,或用矿物浸泡的酒、水,以祛疾避邪外,南方沿海一带多地民众,还盛行“浸龙舟水”的风俗。所谓“龙舟水”,有的地方的民众认为是端午节时,龙舟行驶过的江河湖泊里的水;也有的地方的民众认为是端午节这天的降雨。上述地区的民众视“龙舟水”为大吉之水,故用“龙舟水”浸泡、洗浴身体,据说也有祛疾避邪、吉祥顺心的功效。

上述节俗虽形式各异,但基本有一共同目的,即“避五毒”。古人所说“五毒”,即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除较为普遍的采取上述避邪方式外,还有的地方采取或在屋中张贴五毒图,或用红纸印画五毒,然后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上,寓意五种毒物被刺死,不会再作祟祸害人了。还有的地方或在衣饰上绣制五毒,或在饼上镶缀五毒图案,均有驱除毒物的寓意。

四、佩“豆娘”、长命缕、香包古代江南地区盛行女子端午佩戴“豆娘”(有的地方称作“健人”)的风俗。“豆娘”,有人说其源于古代女子头上佩戴的步摇;也有人说就是艾人的变异形式。它或用缯,或剪制艾叶,攒绣成仙、佛、虫、鱼、花、果、百兽等形状,“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将上述物品贯串起来,名曰豆娘。

长命缕,亦叫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采缕、朱索等。早在汉代,就盛行佩戴“长命缕”的风俗了。《风俗通》曰:“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它或简单的用象征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拧合成绳,系于小儿臂膀;在五彩丝绳上,缀饰金、锡等,挂于少儿项颈;或将五彩丝绳折成方胜,戴在胸前;也可悬在门首、床帐、摇篮等处,可避邪祛病、益寿延年。

苏轼的《浣溪沙》,也栩栩如生地描画了端午节时,美丽的女子们用满溢芬芳的兰草水沐浴,洁净身体,然后在白嫩似玉的胳臂上,轻轻缠绕上象征祛邪康健的“长命缕”;在高高挽起的云鬓上,插上辟邪的“艾符”。

尽管很多地方民众,大都将五色丝线或系于胳臂,或佩戴在身上,但唐代诗人褚朝阳却在《五丝》诗中,仅用“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寥寥10个字,就向后人揭示了当时越地(今浙江一带)民众,传承楚国(地)将五色丝线,缠绕在截取的竹节上的风俗,颇具地域特色。

长命缕不可随意毁坏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让流水冲走。这象征着瘟疫、疾病、邪祟都会被河水冲走,有去邪祟、好运来之效。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或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成,内装灵符、香料、雄黄粉等,佩在胸前。据说可辟邪祈福。

五、躲端五躲端五,也叫“躲午”、“躲午节”。在古人观念中,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日,尤其凶恶。所以,端午节这天,有的地方流行父母将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邪祟侵扰的风俗。还有的地方则流行将已经结婚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躲避邪祟。这一风俗,至迟在宋朝时已经出现。因而,宋朝诗人陆游《丰岁》诗中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的诗句。《滦州志》记载当地的端午风俗曰:“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文史君说古代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形式、内容的端午节俗文化。除前述端午节俗外,还有“取端午午时水”、“铸阳燧”、“跳钟馗”、“挂钟馗画”、“采药”、“斗草”(或称“踏百草”、“斗百草”)、“射柳”、“打马球”、“九狮拜象”、“放纸鸢”等节俗。

随着各地域、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各种端午节俗也错综交织在一起。有的成为众多地域、民族共同认可、遵行的节俗,如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佩戴长命缕等。有的仍局囿于某地域、某民族,而不为世人熟知。有的则矛盾分歧,如前述“龙舟水”,有人认为端午降雨,是天降圣水。用此水沐浴,有吉祥辟邪之效;有人却认为端午下雨,“鬼曝药,人多病”,“鬼旺人灾”,“端阳无雨是丰年”。还有人认为,“龙舟水”是端午日龙舟所经江河湖泊之水。还有很多节俗,渐渐消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的节俗,则诞生在新的时代和社会。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端午节俗。现代社会,自当自觉剔除其中的迷信糟粕,汲取、传承其中的精华和传统。

参考文献1.彭卫等:《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2.王若光等:《“飞龙在天”: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考源》,《民俗研究》2013年第6期。

3.王楠楠:《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现代交际》2010年第3期。

4.王青:《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武陵学刊》201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两句诗就道出了端午佳节的起源。

在江浙一带则流传着五月初五祭伍子胥的习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纪念屈原、伍子胥之外,还有插艾蒿、剪“艾虎”的习俗。据说,“艾虎”是张天师的坐骑,是一头很有灵性的神兽,有镇邪驱魔的法力。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延绳钓什么时间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是2011年确立的。具体日期不太确定。2011年底,《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正式公布,玉环延绳钓捕捞技艺正式入选,延绳钓捕捞技艺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对象。有一种叫鱼皮馄饨的小吃,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吃过。反正我是很喜欢吃的。鱼皮馄饨是浙江玉环县非常有名的特色小吃。味鲜爽口

  • 华容土布是非遗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华容土布是非遗。粗布又称“土布”,它是淳朴的劳动人民以纯棉为原料,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土布的工艺过程手工粗布纺织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

  • 语文阅读题,急~今天要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一1.沟壑”意思是山沟、溪谷,诗中为什么说“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华南虎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的性格,实际上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斗争精神。2.在离开时,恍惚之中,“我”不但听见了石破天惊的咆哮,还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眼睛和巨大而破碎的趾爪

  • 你知道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农村的非遗太多了吧,中国这么幅原辽阔的国土面积,又有五十六个中华民族,可能会有五位数的非遗,比较大的如,龙舟,狮舞,武术,雕刻,泥塑,面塑,,,,,,,多不胜举。小的如,皮影,提偶,杂耍,,,,,。太多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 从市场营销角度谈非洲卖鞋的故事(追加分,在线等)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一位鞋商一天把他的两个销售人员叫来吩咐说:“给你们个任务,谁能完成,我将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你们谁去把鞋卖到非洲去?”甲说:老板你这不是难为人吗,怎么可能把鞋卖给非洲人呢,那里的人跟本就不穿鞋的。”乙说:“老板,我去!多好的机会啊,多大的市场啊,要是非洲人民知道穿鞋的好处,天哪得有多少人得买我的鞋啊。

  • 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回顾扩展的趣味语文之类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一、这是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

  • 来上海旅游,你最推荐带什么特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来上海旅游,我推荐的特产如下:大白兔奶糖,五香豆,高桥烧饼,“五芳斋”糕团,上海梨膏糖,豆腐干,面塑等很多。老上海雪花膏也很有名,并且方便携带,容易保存。到一个地方旅游,临走总要带点当地特产回去。上海特产还是蛮多的,主要介绍一下吃的东西吧,可以作为伴手礼。城隍庙奶油五香豆,城隍庙梨膏糖,上海大白兔奶

  •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四人帮发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民族十年浩劫,使中国工业,农业,科技停滞不前,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最硬核师长:越军俘虏一个都不放!边贵祥,1928年生,河北香河人,因为家境贫寒6岁就开始给地主干活,后来他机缘巧合认识了大户人家的护院武师,从武师那里学了一手好拳脚。16岁时,边贵祥在家乡路遇一个保安团丁调

  • 当代人传承文化的例子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当代人传承文化的例子有:1、郭畅旭在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喜盈门社区,有一位95后的小伙子郭畅旭,经过13年的学习摸索,遍访名师,不但创立了自己的麦秆画创客工作室,成为麦秆画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获评江苏好青年提名奖,这项艺术自起源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95后”小

  • 西樵山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西樵山的传说故事是四方竹的坚贞爱情。据了角,西樵山上的村民,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男子向女子求婚时,得在女子家门前种上一株四方竹,以表示对爱情的坚贞。四方竹,是西樵山上独有的品种,山上各村都有栽种。民间习惯,种植四方竹必须由对爱情忠心的男子种植才能成活。习俗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山上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