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解释】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据说有一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祝词请羲之书写在祝版上,后来因为需要修改,工人们受命把它刮掉。谁知他们拿起祝版一看,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陷入木中三分,好像刀刻的一样,不由非常惊奇,赞叹不已。这个传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用来形容羲之笔力的强劲,还是不难理解的。现在多比喻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出处】民间
急急急!!!“黄娟初裁好著书”里用的蔡邕《曹城碑》的典故是什么?
曹娥碑不是《曹城碑》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词”。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词”。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王羲之吃墨的典故原文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冲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被人们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习。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鬟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鬟没办法,就去告诉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鬟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看着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字写得已经不错了,为了苦练把身体弄坏就不值得了。”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说是不错,但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家,不苦练是不会成功的。”经过艰苦摸索,王羲之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王羲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扩展资料:人物介绍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占地约5亩,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修缮一新的洗砚池、晒书台、鹅池、禊亭等遗迹,可一窥当时王宅的模样。新建的晋墨斋、书法展室和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可使欣赏到书圣的手迹、碑帖以及当代南北大家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另一处位于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原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故宅(王羲之晚年隐居此处)。十三世孙王衡于此舍宅为观修炼,称名金真馆,后改称金真宫;宋永初十七年(440),褚伯玉奏改为金庭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