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丝绸的历史",用几句话记录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丝绸的历史",用几句话记录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1 更新时间:2024/2/25 12:58:28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产丝绸,古代西方却不能出产?西方不养蚕吗?

华美到极致的布料丝绸这东西大抵算上天赐给华夏人最美好的礼物,你能想象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华夏先民就已经在生产丝织品了吗?很多时候吐槽机甚至会怀疑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取丝的传说是真的,总归应该有个聪明的先民迈出了伟大的一步。

在东西方贸易兴起的时候,这些丝绸成了最抢手的货物,古罗马帝国为了避免黄金外流,甚至立法禁止男性穿丝绸衣服,然而毫无作用。为了取得丝绸的秘密,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向东方远行。

事实上华夏确实对丝绸的秘密很珍视,足足保持了几百年才渐渐流传出去,最初是在公元前200年随移民传到朝鲜半岛,又经过对马海峡去了日本。向西的传播则明显滞后许多,虽然印度自称公元前300年就会养蚕,但他们的丝绸明显质量不行。

西方其实也产丝绸欧洲国家养蚕抽丝可以追溯到公元552年,有传说是东罗马帝国的几个僧侣把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里带了回去,吐槽机本人不太相信这个说法。蚕可以带回去,与之配套的桑树种植和饲养技术没法带的,我觉得大概率还是通过印度自然传播过去的。

欧洲的环境不太适合养蚕,大抵也就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一些地方能够成功制作丝绸,这帮哥们借由这玩意儿发了大财,只是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他们制作的丝绸卖价比中国运输过去的还贵,竞争力不怎么强。

而且在织布这个领域里欧洲的技能树点的有点歪,我们做丝绸取其轻滑艳丽,这帮哥们就是喜欢往厚了织,热那亚的天鹅绒曾经是西地中海最华美的布料,至于法国混纺的塔夫绸之类的也不算轻薄。顺便说一下,英格兰也曾经尝试种桑树,然而不太成功,所以他们更喜欢羊织物。

丝绸在西方的没落晃荡到工业革命前后,西方的丝绸产量其实提高了很多,成本下降也不少,但是棉纺织品的盛行让这帮人没太把丝绸彻底工业化。说来也是有趣,1845年开始欧洲的蚕宝宝们开始生病,而且愈演愈烈,大面积死亡。

长期萧条后法国人夏多内伯爵又发明出人造丝,这玩意的造价比天然丝低太多,一票工业党自然兴高采烈的冲进这个领域,种桑养蚕那么费劲的事儿没人再做了。就这样,丝绸产业在欧洲逐渐没落下去。

欧洲丝绸产业没落后,生产重心自然再次回到了东亚,中国与日本迅速填补了这个空白,目前咱们国家依然是世界第一大丝绸生产国,每年生产总值接近10亿美元,是第二名印度的三倍以上。

总结起来吧,古代西方是可以出产丝绸,自然也是会养蚕的,只是他们的技术落后华夏很多,丝绸的制造成本高得吓人,故此没能普及。扯淡完毕。

题主问了两个问题,先简略的一句话回答: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产丝绸,古代西方却不能出产?

因为蚕、桑的原产地是中国。

西方养蚕吗?

养蚕,也制造丝绸,技术是从中国偷走的。

---------------------------------------------------------------

任何发明创造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是,「丝绸」的发明也有一定的地理因素。

因为而「家蚕」和「桑树」的原产地就是在东亚,主要在中国。

所以,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发明了丝绸。

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为BombyxmoriLinnaeus。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

为什么「瓷器」和「茶叶」是中国人发明的?

同理,除了偶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地理因素。,

因为茶树这个物种起源於古代的蜀地,也即今天中国四川、云南一带。

制造瓷器的高岭土,中国的储量、质量都是世界第一。比如:景德镇就是拥有洁白细腻的丰富高岭土矿,而成为世界「瓷都」。有种说法China指的就是景德镇的古称「昌南」。

(高岭土是西方传教士起的名字,高岭土另有一个悲催的名字,叫做「观音土」。)

中国人培育家蚕、制造丝绸的技术非常古老,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制造业大国,有着庞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三种大宗商品就是:「丝绸」和「茶叶、瓷器」,使得全世界的金、银贵金属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

我们知道,中国是金、银贵金属贫乏国,所以,中原朝一旦统一,就会付出精力,维护对外贸易通道。

因为「绸、茶、瓷」非常畅销,古代西方又无法制造,金、银滚滚来,使得国家财政状况良好。

今天,中国将「一带一路」定位国家的基础战略,其实是历史惯性,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都是这么做。

因为,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优秀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制造业大国,贸易通道是中国的安生立命之本。

丝绸是中国最早出口的一种大宗畅销商品,丝绸闪亮、柔软的特性,使得当时的西方人趋之若鹜,可以说是当时的iphone手机。

丝绸贸易形成成了东、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路线,也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大约从东周秦汉这一段时间形成,

所以,古希腊、古罗马的语言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拉丁文:Sinae、Serica、Seres),意为「丝国」。

其实,西方人为了弥补贸易失衡,先是山寨不成功,后来就派出「商业间谍」偷窃中国三大畅销商品「绸、茶、瓷」的工艺技术。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工业间谍案」。

瓷器间谍:

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康熙年间,在景德镇秘密偷学到瓷器制造技术,带回到西方。在这之前,西方一直以为瓷器是贝壳为原料做成的。

茶叶间谍: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特尼(RobertFortune),晚清时代,深入到从中国南方江西、福建偷中国的茶树和制茶工艺,后来,在印度大吉岭种茶、制茶成功。

在这以前,西方一直以为红茶和绿茶是不同的植物,不知道它们仅仅是制作工艺不一样。

丝绸间谍:

「偷盗丝绸制造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工业间谍案」,始作俑者就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其实,西罗马的覆灭,与丝绸贸易导致黄金外流有一定关系。西罗马灭亡以后,西欧的日耳曼蛮子也效仿罗马贵族,喜欢丝绸这种奢侈品。

庞大的丝绸需求,使得东罗马皇帝想起歪点子,他派出两个景教僧侣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大动荡时期。

两个景教传教士从中国偷走蚕种、桑树和整个丝绸制作工艺,在东罗马复制成功。

虽然,东罗马帝国制作丝绸质量比不上中国,但是,这足以给中国的丝绸贸易带来致命打击,这之后,「丝绸」渐渐成为东西贸易的次要商品。

后来,中国的「瓷器」和「茶叶」成为贸易主角。

东罗马帝国由国家垄断丝绸贸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首都君士坦丁堡,依靠丝绸贸易兴起,成为中世纪西方世界的「灯塔」。

详细可参考B占的视频:古老的间谍活动:罗马人如何窃取中国丝绸技术的秘密综上所述:因为桑、蚕的原产地是中国,所以,中国古人最早发明了华丽柔软丝绸。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东罗马帝国的「工业间谍」,从中国偷走蚕种、桑种以及丝绸制造技术,在西方复制成功,这也即所谓的「拜占庭丝绸」,是东罗马的「支柱产业」。中国古人在石器时代就发明了丝绸,但一直到东周时期开始,这种「高科技商品」,渐渐开始传入西方,行销世界,到汉代达到了一个巅峰,丝绸贸易使得大量金、银贵金属流入中原王朝。

「金」在先秦以前,其实指的是「青铜」,也就是说先秦以前,中国黄金应该非常少见。

因为从考古就可以发现,东周以前,中原贵族墓葬中金器是非常少的,东周开始,贵族墓葬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金器,比如:曾侯乙墓。

汉代贵族墓葬中,开始出现大量金器。比如:海昏侯墓葬中的大量金器。这都是从丝绸之路流入中原的。

海昏侯马蹄金汉代以后,中国处于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动荡时期,中原王朝无力维护丝绸之路,而丝绸制作工艺也是在这个时候,被东罗马人偷走,在西方复制成功,丝绸渐渐沦为东西贸易次要商品。

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瓷器和茶叶取代丝绸成为大宗贸易商品,巨带来大贸易顺差,大量的金、银流入中国,一直到清代,茶叶、瓷器制造技术又被西方偷走。

所以,历史上西方人为了扭转贸易失衡,山寨、偷盗过中国的技术,甚至贩卖毒品。今天,的中国与西方的主要矛盾也是因为贸易失衡,主要矛盾就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真是「日头底下无新鲜事」。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关于王羲之认真写字的故事的谚语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歇后语】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解释】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据说有一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祝词请羲之书写在祝版上,后来因为需要修改,工人们受命把它刮掉。谁知他们拿起祝版一看,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陷入木中三分,好像刀刻的一样,不由非常惊奇,赞叹不已。这个传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用来形容羲之笔力的强劲,还

  •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有哪些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王献之、赵孟\、黄庭坚等,每一位都是影响时代的人物,书法更是影响了代代人,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注意:1、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广采众长,自成

  • 你在练字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有时写第一个字时就晕墨了,只好裁掉再干别的。再就是偏旁部首不谐调。还有一首诗抄完纸不用了。手章盖反了或一印泥不均……学习好友@不二斋的邀请。学习书法真是很有趣。比如说,有些笔法你用心琢磨,就是写不出来,结果,一不小心,也不知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赶紧再重复一遍,结果,也没有写出来。我的临摹习作。我是

  •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可以参考下面的资料像汉的张芝,蔡邕,魏晋南北朝的钟繇,索靖,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宋徽宗,元朝的赵孟\,明朝的董其昌,文徵明,唐寅,徐渭,清朝的朱耷,吴昌硕,这些都是大家~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

  • 我国古代被誉为“草圣”的士一位大书法家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草圣张旭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

  • 陕西和山西之间隔了一条黄河,如此长的距离是否有几个合适的渡口?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我在山西省正西面的柳林县,仅柳林县就有四个渡口去往陕西。1,碛口。碛口镇位于柳林县的北面,举例柳林县的西北角王家沟仅几公里。现在碛口是历史文化名镇,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上次去的时候,骑着摩托车,沿着黄河,风景很美。碛口实际上是黄河的一个拐弯处,水流比较湍急,可是拐过弯后又乖乖的,所以在碛口附近,很多

  • 有关于书法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

  • 西安不是中原,不属河洛文化,没有母亲河黄河,是华夏之根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陕西是中华之根,延安是中华之魂。提问者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陕西有个西岳华山,本来就号称华夏之根,陕西有座大山秦岭,历来被称作华夏之脊,陕西有个关中,自古就是中原之龙首。中原、中国一开始就指的是关中。关中乃四塞之地,四周大山环绕,中间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所以《诗经小雅》中讲:“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

  •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下:1、王羲之入木三分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

  • “丝绸被面”的故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苏州流传一则“丝绸被面”的故事:一千多年前,虎丘山下,有个叫刘春的织绸好手,被府台老爷拘到府里,限期一个月内织出为其女儿做嫁妆用的二十四条真丝嵌金被面,要金凤凰和牡丹花的花样,逾期织不成将被收监严办。后来,在牡丹仙子的帮助下,刘春终于按期织出。直到今天,人们仍喜欢到苏州去买丝绸被面。濠上观鱼:“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