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休妻,是迫于无奈的自保,其中,当然隐含着掩耳盗铃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段故事原本写得极为明确,林冲休妻不是为妻子着想,而是为自己的前途设计了这样一场闹剧。因为金圣叹的歪解,以及戏台上的各类具怀目的的演绎,林冲丑陋的休妻竟然也变成了大义凛然的好汉行为。
施耐庵这样写,就是在丑化“林冲”,以此揭露明朝皇帝的丑行。透过文本看本相,林冲休妻到底隐含着什么样的寓意呢?
林冲是休妻还是让妻?高衙内想得到林娘子,借助高俅的势力,陷害林冲,把他发配到沧州。出发之前,林冲的岳父张教头在汴梁州桥下酒店给林冲践行。酒至数杯,林冲便提出要休妻。
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
这段话,就是林冲休妻的理由。这些理由归结起来,无外乎两条。第一,林冲无后。第二,怕高衙内威逼林娘子成亲。
林冲成婚三年,为何无半个儿女呢?书中以“不曾面红耳赤”一语双,道明了林冲与林娘子是无性婚姻。林冲为什么是无性婚姻呢?这其中的奥妙,且留待后文解读。
林冲担心自己去沧州后,高衙内要逼迫林娘子,这条理由简直令人哭笑不得,林冲分明是以休妻为名,把林娘子让给了高衙内。
林教头不休妻,高衙内威逼林娘子那就是夺人之妻。林娘子拿到休书,便如林冲所言“任从改嫁”,高衙内一旦得逞,那就是明媒正娶了。
林冲休妻实则让妻,确实涉嫌为自保而掩耳盗铃。但是,林冲确实又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不让妻也得不到林娘子。为什么?
水浒传中的婚姻都是隐喻皇权归属这个隐喻在《水浒传》总纲“开篇引首”中就伏藏下来了,施耐庵是这样表述的:(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一小段话,我已经解读过很多次了,此处简而言之:施耐庵以漏写宋真宗的笔法,隐藏了金匮之盟,以及朱洪武的“孙立”。这段话统领全书,《水浒传》隐藏的就是皇位争夺战,而且,重点写的是靖难之役。
“金匮之盟”是杜太后一手炮制的,书中便以她为“王婆”,以婚姻象征皇权归属。这个王婆先后出现在汴京、郓城、阳谷,都导致了畸形婚姻,暗喻了皇权争夺。汴京王婆,就是林冲的邻居。故此,林冲的婚姻就要出问题了。
林教头出场,是因为他带着林娘子、锦儿去岳庙烧香。明刻本容与堂本《水浒传》中,岳庙就是“岳庙”,没有刻成“庙”,施耐庵在此隐藏了一个“王”字。又以林冲豹头环眼借用了“燕人张翼德”中的“燕”字,并以“燕颌虎须”进一步强化,那么,林冲就隐喻了“木字辈”的燕王朱棣。
上文讲到,林冲与林娘子是无性婚姻,也是因为《水浒传》中的婚姻不是现实中的男欢女爱,而是象征着皇权归属。所以,林冲迫不得已休妻,掩耳盗铃让妻,是燕王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林冲迫不得已放弃皇位继承权,照应的就是“开篇引首”那段话,同样是暗喻朱洪武“孙立”。如此,高俅父子岂不就是朱洪武、朱允吗?
当然是这样的隐喻。
林娘子上吊是惊天大预言我曾经详细解读过高俅、高衙内这两个人物,这一对违背人伦的父子中,就暗藏了朱洪武违背“开篇引首”中提到的“天道循环”皇位传承伦理。
高衙内原本是高俅三叔的儿子,高太尉是收了堂兄弟做了养子。如此,就等于三叔降了辈分。朱允做皇帝,当然是叔叔们都降了辈。朱棣即便是废除了建文年号,历史上却是被排在了朱允之后,事实上是“继承”了侄子的皇位。
此处,之所以只写三叔而不是四叔的儿子做了堂兄的养子,则是隐藏了孝慈高皇后(马皇后)只有朱标、朱、朱三个嫡子,朱棣非马氏所生。施耐庵捎带揭露了朱棣的真实身世,以及朱洪武“孙立”的一个原因。
高太尉其实也是洪太尉,赵匡胤、朱洪武都是洪太尉。施耐庵之所以以高俅喻朱洪武,是因为朱元璋先以马皇后的谥号,给自己预定了“高皇帝”,他要效仿汉高祖,以大明王朝为火德王运。所以,书中的“高”隐藏的都是这样的寓意。
高俅曾经被逐出汴京,遭跌配去了“临淮州”。临淮州其实是临淮县,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和发迹地,高俅的这段经历,实际上写的是朱棣十七岁的时候去凤阳老家接受“再教育”。林冲遭刺配,则是燕王失去皇位继承权,之藩北平的隐喻。
朱洪武要“孙立”,燕王不让也得让,否则就不能自保。
所以,林冲休妻之后,书中写道:花容倒卧,有如西苑芍药倚朱栏;檀口无言,一似南海观音来入定。这其中的“朱栏”、南海观音隐喻的都是朱洪武。观音在书中出现过多次,最典型的一次是李逵沂岭杀四虎前后都去了泗州大圣祠。泗州大圣就是观音,泗州是朱洪武祖居之地,“大圣”就出自朱洪武的谥号。
如此,林冲休妻是燕王隐忍,不得已而为之。而在林娘子的结局中,施耐庵预言了大明王朝的结局:“木字辈”的皇帝中,有人自缢身亡。
即便林教头让出了老婆,高衙内也没有得逞,朱允不是被剥夺帝号,赶出了太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