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其实就是一种疑兵之计,属《三十六计》之一,所谓“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一计因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演绎而家喻户晓,《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这一典故虽然经后世考证是假的,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和故事的流传度。
其实,“空城计”里的“城”字是一个虚指,并不一定非得在一座空城里才能使得,此计的内涵在于“虚张声势”。中国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很多,在这里,简单举三个。
一、东汉虞诩虞诩,此人虽然在现在声名不显,但是,他却是东汉安帝刘祜时期的一位名臣,文韬武略,出将入相。文的,十二岁即通《尚书》(这是那个时代的显学);武的,不仅在朝廷、在地方都是政务高手,行军打仗居然也是一流,“空城计”即是他业余军事生涯的一大杰作。故事发生在武都郡:“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虞诩列传》)意思很好理解:就那一帮人,来回换着衣服兜圈子,却让贼人们以为援军源源不断地到来。这样,贼人未战心先怯,结果让虞诩一战功成。武都郡在现在的甘肃成县一带,放到现在也是极其边僻,东汉时期更是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风彪悍,加之经济落后,所以盗贼横行,官府对其也是无可奈何。没想到的是,虞诩仅仅唱了一出“空城计”就彻底解决了问题:“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二、汉末董卓公元一世纪下半叶,经过桓、灵二帝和黄巾起义的轮番折腾,东汉政府已经风雨飘摇,然后董卓踩上去最后一脚。在草包大将军何进的“强烈要求”下,董卓进入洛阳,一通操作猛如虎,洛阳秩序大乱。从他的所做所为来看,其政治手段的确不敢恭维,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却是有目共睹,也是一出简简单单的“空城计”让他在毫无根基的京畿地区站稳了脚跟。在接到何进的通知后,由于急着赶路,他从西凉出发的时候,只带了三千兵马。对于抢班夺权来说,这点人手不仅不够,而且还会引来其他军阀的轻视和觊觎。于是乎,董卓就耍了一个小心眼:“初,卓之入也,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后汉书董卓列传》)。和前面虞诩的办法如出一辙,三千人轮番换着衣服夜里出去黎明回来,同样给人以西凉兵马连续开来的假象。等袁绍等人发现端倪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对何进和丁原人马的兼并(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谁也奈何不得了。
三、隋末李渊兵者,诡道也,所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而且这方面也从来不缺乏传承,“空城计”也是如此,三下两下就传到了李渊的手里。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李渊起兵前夕,突厥入寇。“丙寅(十七日),突厥数万众寇晋阳……渊命裴寂等勒兵为备,而悉开诸城门,突厥不能测,莫敢进……渊夜遣军潜出城,旦则张旗鸣鼓自他道来,如援军者;突厥终疑之,留城外二日,大掠而去”(《资治通鉴卷一八三隋纪七》)。作为大唐盛世基业的奠基者,李渊同样是一只老狐狸,创业之初小试牛刀,就把彪悍的突厥人耍得团团转。而突厥也在他半收买、半威慑下,几乎没给添麻烦,让李唐一直到开国都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大后方。
综合比较,李渊的“空城计”不仅最接近其原始本义(“悉开诸城门,突厥不能测,莫敢进”),而且还兼前两家之长(“夜遣军潜出城,旦则张旗鸣鼓自他道来”),着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