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划粥割齑"含义详解

成语"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划粥割齑"含义详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722 更新时间:2023/12/24 3:57:05

成语“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成语“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感兴趣的朋友就快来一起看看吧。

【划粥割齑】故事的主人公: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

等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十分刻苦。

【划粥割齑】出自哪里?

明·郑瑄《昨非庵日纂》:“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啗之。如是者三年。”

【划粥割齑】词语辨析:

【划粥割齑读音】:huàzhōugējī

【划粥割齑的近义词】:划粥而食

【划粥割齑的反义词】:铺张浪费

【划粥割齑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划粥割齑】典故: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划粥割齑文言文】: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社,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小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若,遗以食物而不下筯,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死而不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死而不朽”?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死而不朽【拼音】:sǐérbùxiǔ【解释】:指身虽死而声名、事业长存。【成语故事】: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卿范宣子接待了他,并且与他交谈起来。范宣子问穆叔道:“古

  • 成语"一毛不拔"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一毛不拔"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一毛不拔”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一毛不拔”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拼音】:yīmáobùbá【解释】: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成语故事】: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

  • 成语"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得过且过”?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得过且过【拼音】:déguòqiěguò【解释】: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成语故事】: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虫。每当夏天来临,它的羽毛就变得绚丽斑斓,这时它就展

  • 成语"杯弓蛇影"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杯弓蛇影”?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杯弓蛇影【拼音】:bēigōngshéyǐng【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成语故事】: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

  • 历史文化探索:直言不讳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直言不讳,汉语成语,拼音是zhíyánbùhuì,意思是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出自《晋书刘波传》。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公元379年,前秦皇帝苻坚派苻丕率领十七万军队进攻东晋襄阳,襄阳守将朱序凭险固守,形势危如累卵。急报传到朝廷,孝武帝派赫赫有名的冠军

  • 历史文化探索:城下之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城下之盟,拼音是chéngxiàzhīméng,意思是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那么成语城下之盟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

  • 成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掩耳盗铃”?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掩耳盗铃【拼音】:yǎněrdàolíng【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人

  • 成语"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郑人买履"有什么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郑人买履”有什么典故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郑人买履】出

  • 成语"画蛇添足"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画蛇添足”?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画蛇添足【拼音】:huàshétiānzú【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

  •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出处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说曹操曹操到是一句流行的俗语。形容对方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说话者面前,常常给人惊喜,典故由来自《三国演义》。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说起“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让人不由想起2008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叫做《火炬手》的小品节目。这个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题,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