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不远千里"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远千里"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37 更新时间:2024/1/15 23:48:50

解释成语“不远千里”?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不远千里

【拼音】:bùyuǎnqiānlǐ

【解释】: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成语故事】:

“不远千里”这则成语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探索:大放厥词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大放厥词,汉语成语,拼音是dàfàngjuécí,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那么成语大放厥词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大放厥词”这个成语,出自《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新唐书·柳宗元传》。唐朝著

  • 如何理解成语"亡戟得矛"?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亡戟得矛”?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亡戟得矛【拼音】:wángjǐdémáo【解释】: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成语故事】:鞍(春秋时属齐,今山东济南市)之战是《左传》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

  • 成语"刎颈之交"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刎颈之交【拼音】:wěnjǐngzhījiāo【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成语故事】: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

  • 成语"乌合之众"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乌合之众【拼音】:wūhézhīzhòng【解释】: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成语故事】: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

  • 历史文化探索:倒持太阿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倒持太阿,拼音是dǎochítàiā,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那么成语倒持泰阿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泰阿”是一把宝剑的名称。关于这把宝剑,曾有种种传说。例如《越绝书·外传》的《记宝剑》那一段里这样说:春秋时,楚王特派风胡子去找越国的

  • 成语"晏子论社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晏子论社鼠"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晏子论社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晏子论社鼠”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晏子论社鼠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在这篇典故里所表达的内容的是:国君身边的人奸佞小人就像一只社鼠一样,危害力很强,在朝廷上让皇帝不要听取忠臣之话

  • 成语"无妄之灾"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无妄之灾【拼音】:wúwàngzhīzāi【解释】: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将很多有生育能力的女子献给楚王,但终究不能生子。赵国人李园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听说楚王不能生育,担心她日久在宫里会失宠,便用党诈的手段,诱使春申

  • 成语"为富不仁"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为富不仁【拼音】:wéifùbùrén【解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成语故事】:战国时,腾国很弱小。当时各国诸侯都为开疆拓土而不断发动战争,尤其是大国诸侯随便制造一个事端就向小国兴兵。战胜之后,小国轻则割地赔款,重则国家从此消失。大国诸

  • 成语"自惭形秽"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自惭形秽【拼音】:zìcánxínghuì【解释】: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故事】: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獶母子前来投靠王济

  • 成语"亡戟得矛"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亡戟得矛【拼音】:wángjǐdémáo【解释】: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成语故事】:鞍(春秋时属齐,今山东济南市)之战是《左传》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开始时,齐军小胜。齐侯误以为晋军怯弱,不堪一击,命令士兵打败晋军后,再吃早饭战役开始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