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文化探索:约法三章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历史文化探索:约法三章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930 更新时间:2023/12/9 5:26:05

约法三章,拼音是yuēfǎsānzhāng,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那么典故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1、约法三章成语出处

汉·荀悦《汉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2、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由于押送民夫去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刘邦多次去过咸阳。他亲眼看到秦始皇在咸阳街道上出巡的情景,十分羡慕地叹息说:“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取得天下,当上皇帝啊!”

后来,刘邦和项羽一起起义反秦,势力也不断壮大。朝末年,秦军在巨鹿被刘邦和项羽打了败仗,秦二世赵高不但不发救兵,反而要查办章邯。章邯怕赵高害他,只好率领部下向项羽投降了。

那时候,秦朝大权完全操在赵高手里。公元前206年,刘邦的人马攻破了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离咸阳不远了。二世吓得直打哆嗦,连忙派人叫赵高发兵去抵抗。但是,赵高却派心腹把二世逼死了。后来,二世的侄儿子婴找机会杀了赵高,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

刘邦的军队进了峣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一路锐不可当,秦王子婴无奈,带着秦朝的大臣投降了。刘邦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刘邦派人把子婴看管起来,自己带着兵马进了咸阳。咸阳的阿房宫真是个迷人的地方,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叫他不要贪图眼前的享受,应当以打天下的大事为重,六国的旧贵族都在向咸阳打来,可千万大意不得。刘邦一听很对,马上派人封了贮藏金银财宝的库房,带兵回到霸上。他派人去把守函谷关,阻挡六国旧贵族进入关中。

过了几天,刘邦召集各县有威望的父老豪杰到霸上,告诉大家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大意就是你们已经吃足了秦朝的苦头,什么诽谤一下朝政就要满门抄斩啦,偷偷议论一下时势就要杀头啦,这种法律实在太残暴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我是替父老们除害来的,决不坑害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也希望大家回去把我的话转告给老百姓!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

父老们听了刘邦约法三章,高兴极了,赶快回去向老百姓宣传。老百姓听说沛公刘邦如此宽大仁慈,也都很高兴。他们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士兵。刘邦再三辞谢说:“军中有的是粮食,不可接受你们的礼物,若任意收礼,则违反了我刘邦进关的初衷了呢!”老百姓看到刘邦这样爱护他们,自然更高兴。他们都希望刘邦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异军突起"该如何解释呢?历史出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异军突起【拼音】:yìjūntūqǐ【解释】: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这时,东阳县有个狱吏名叫陈婴,他一向在县中很有威信,东阳的百姓都很尊敬他。东阳县的年轻人见到全国起义浪

  • 历史文化探索:别无长物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别无长物,拼音是biéwúchángwù,长物:多余的东西。意思是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那么成语别无长物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别无长物这则成语的长物是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他物。这个

  • 成语"方寸之地"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方寸之地”?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方寸之地【拼音】:fāngcùnzhīdì【解释】:指心。【成语故事】: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

  • 成语"老牛舐犊"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老牛舐犊”?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老牛舐犊【拼音】:lǎoniúshìdú【解释】:舐:舔;犊: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成语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

  • 关于杯弓蛇影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旨在告诫人们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杯弓蛇影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成语"物以类聚"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物以类聚【拼音】:wùyǐlèijù【解释】: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于。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轶闻来劝谏齐王,而不是通过讲大道理来说服他,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

  • 成语"不学无术"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不学无术”?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不学无术【拼音】:bùxuéwúshù【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成语故事】:宋代的寇准当上宰相以后,张咏曾经评论他说:寇公是个人才,可惜在学

  • 成语"吴牛喘月"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吴牛喘月【拼音】:wúniúchuǎnyuè【解释】: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成语故事】: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都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

  • 成语"渑池之会"是什么意思?"渑池之会"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渑池之会”是什么意思?“渑池之会”有什么历史典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

  • 成语"为虎作伥"源自何人?其中有怎样的典故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为虎作伥【拼音】:wèihǔzuòchāng【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成语故事】: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他登上祝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