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戮力同心"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戮力同心"含义详解

成语"戮力同心"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戮力同心"含义详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178 更新时间:2024/1/17 2:54:16

成语“戮力同心”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戮力同心”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戮力同心】故事的主人公:

商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建立商朝后称王在位12年。百岁而崩,庙号商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

【戮力同心】是什么意思?

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戮力同心】出自哪里?

《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戮力同心】词语辨析:

【戮力同心读音】:lùlìtóngxīn

【戮力同心的近义词】:同仇敌忾

【戮力同心的反义词】:离心离德

【戮力同心用法】:联合式;作谓语;

【戮力同心】典故: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一位暴君。他荒淫无道,凶狠残暴,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商是一个诸侯小国,位于夏朝的东面。商的国君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联络各地诸侯,积极积蓄力量,并遍访贤士准备推翻夏桀的统治。

一天,有人报告商汤说,贤士伊尹正在莘国的郊外隐居。商汤听了立刻派使者带上重金厚礼去请伊尹前来。商汤派使臣去了两次,但伊尹都没有答应,于是商汤便亲自去请。他的一片诚意感动了伊尹,伊尹最终决定辅佐商汤推翻夏朝统治。在伊尹的辅佐下,商的国力日益强盛,于是商汤决定兴师伐夏。在大军出发之前,商汤在军中发布的誓师文告写道:“夏朝君主桀罪恶滔天,老天也决意要消灭他。上天让贤士伊尹来辅佐我,要我同他齐心合力(这里的齐心合力就是翻译的戮力同心的意思,原文就是该成语),治理天下。你们要奋勇战斗,帮我完成上天交予的任务。”两军交战后,商军英勇善战,而夏军却士气全无,终于被打得溃不成军,四下逃散。由于商汤和伊尹君臣同心合力,终于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探索:约法三章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约法三章,拼音是yuēfǎsānzhāng,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那么典故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1、约法三章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

  • 成语"异军突起"该如何解释呢?历史出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异军突起【拼音】:yìjūntūqǐ【解释】: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这时,东阳县有个狱吏名叫陈婴,他一向在县中很有威信,东阳的百姓都很尊敬他。东阳县的年轻人见到全国起义浪

  • 历史文化探索:别无长物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别无长物,拼音是biéwúchángwù,长物:多余的东西。意思是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那么成语别无长物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别无长物这则成语的长物是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他物。这个

  • 成语"方寸之地"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方寸之地”?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方寸之地【拼音】:fāngcùnzhīdì【解释】:指心。【成语故事】: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

  • 成语"老牛舐犊"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老牛舐犊”?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老牛舐犊【拼音】:lǎoniúshìdú【解释】:舐:舔;犊: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成语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

  • 关于杯弓蛇影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旨在告诫人们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杯弓蛇影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成语"物以类聚"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物以类聚【拼音】:wùyǐlèijù【解释】: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于。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轶闻来劝谏齐王,而不是通过讲大道理来说服他,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

  • 成语"不学无术"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不学无术”?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不学无术【拼音】:bùxuéwúshù【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成语故事】:宋代的寇准当上宰相以后,张咏曾经评论他说:寇公是个人才,可惜在学

  • 成语"吴牛喘月"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吴牛喘月【拼音】:wúniúchuǎnyuè【解释】: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成语故事】: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都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

  • 成语"渑池之会"是什么意思?"渑池之会"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渑池之会”是什么意思?“渑池之会”有什么历史典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