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族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袭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中说过:
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故而家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产物。
三千多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汉代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
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号召修家谱。家谱普及,尤浙、苏、皖、赣、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
近50年:续修新谱。尤在海峡两岸,台湾、福建等省较为突出,各省市均有。
为什么专家说宋代以前的家谱不可信?因为宋代以后开放了私修家谱,而且编号发放收存,所以很难统计建国前国内家谱的实际数目和名目。
可以参考的目录书有《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台湾区族谱目录》,同时日本收藏近两千种中国家谱,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相应胶卷一万七千种。
其实现存家谱很少,建国后焚毁大批,现存的不是遗漏的,就是抢救的,或者国外带走的。说到可信,国内保存家谱的大功臣是上海图书馆的顾廷龙先生,曾奔赴大江南北抢救家谱,故而今天上海保存了国内最多的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