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普及文化知识是指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人文社科、文艺欣赏、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加强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实施“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普及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和传统文化技艺。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群众文化创作,发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富余、离退休演艺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免费演出和艺术讲座,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商朝为什么又称“殷商”?
汤建立商朝后,把都城定在了亳(今天的河南商丘附近)。早期的商朝较为强大,但过了一段时间,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王朝内部连续发生了几次争夺王位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对外的控制力也逐渐削弱,原来臣服于商朝的小国纷纷脱离,商王朝衰弱下来。在最后的150年间,商朝不得不四次迁都,势力范围越来越小。商朝第19位王阳甲死后,他的弟弟盘庚继位。盘庚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商王朝的国家政权,决定把国都迁到殷(今天的河南安阳)。然而,这个决定遭到了一部分大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人拥有大量的奴隶、大面积的土地和很多房屋,迁都必然使他们蒙受巨大的损失。最后盘庚冲破种种阻拦,终于迁都成功。这就是“盘庚迁殷”,从这以后到商朝灭亡的约270年里,商朝的都城一直设在殷。所以,商朝又称“殷”或“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