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成为宴会、狩猎等场合的必备器具,并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至成为家国宝器.原始社会的鼎均为圆形.到早商的二里岗时期,出现了青铜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数量大增,与圆鼎一起成为主要的祭祀礼器。
司母戊鼎对于商朝有什么象征意义?中华世纪鼎又寄寓着我们中国人什么希望?
司母戊鼎一般指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中华世纪鼎以中国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为蓝本,采纳我国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意见,集我国历代宝鼎之精华,显示出一种尊严、宝贵、鼎盛的气势。鼎身上腾空欲飞的金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为该鼎题写了鼎文。为纪念这座中国最大青铜鼎落成,主办单位特意制作了1999座26厘米高的青铜收藏鼎。
商朝青铜器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觚、尊、瓿、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后侧有一大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