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对夏商周时期文明的感受 不少于1500字

对夏商周时期文明的感受 不少于1500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03 更新时间:2024/1/24 10:17:45

①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对“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学习,得知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足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④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到我们应该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牺牲和挫折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⑤夏、商、西周拥有大量精美文物和历史遗迹,我们应该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儒商和道商有怎样的区别?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本质是什么?

儒商定义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1.儒商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2.儒商是把“儒”和“商”相结合的“商”,即把“商”的职业和“儒”的伦理品质结合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主体;3.儒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4.儒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说,是指以儒家学说作为行为准则的商人。从广义说,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之长的商人;5.儒商是指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6.儒商分为古代儒商和现代儒商,现代儒商是把“内圣”和“外王”有机结合起来,把传统美德和由市场经济滋生的新的道德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人的价值,实行人格化管理的商人;7.儒商是把儒家的价值理想与市场运行本身的法则相结合,并能遵循指导市场活动行为法则的商人;8.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现代儒商应该是具有科技专长,同时又具有儒家价值理想的,即具有“士魂商才”的经营管理者;9.儒商就是以孔子倡导的儒家道德来规范自己商业行为,并进行内部管理的商人或经营者;10.儒商是指有文化的、讲道德、善理财、会管理、创效益,并且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商人或企业家。现代儒商还具有现代意识、区域意识、全球意识,还应该懂外语(最好是英语)和会使用电脑;11.儒商是有道德、有文化、有国家社稷理想的商人。12.儒商是有品牌战略思想、有成功后反哺社会的良知的商人。13.儒商以创造社会财富、服务于天下为责任。14.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根基在于“诚信”,儒商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诚信为特征。15.工资来自劳动的报酬,在其位必须尽其职,儒商的忠诚是忠于职守忠于客户的衷心。16.资金最初来源于发明、劳动等报酬的再投入,因而投资的股权仍然合乎儒家伦理。</SPAN></p>儒商的品质从《论语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到儒家经典《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精神几乎渗透到国家与国民的脊髓。无论国家治理天下,还是国民治学、理财、谋生,都被“儒”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商”作为“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技巧或手段,在儒学精神出现的初期,二者之间就有了联姻与变异。早在秦代,秦始皇就焚书坑儒,使“儒”在形式上远离了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了几千年,“文革”又一次将“儒”打入冷宫,将商业装入计划经济体制的口袋,使“儒”与“商”失去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实质上,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文革”。其实都是“儒”与“儒”之争,也都是“儒”在政治上的演绎与蜕变。现代人对儒商的提法已经抛开了古人之“儒”,而是一种狭义概念。这里的儒商,实际上就是“文化商人”的代称。</SPAN></p>道商定义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道商》一书中,当代知名商务策划专家、道学学者,道商文化权威学者李海波对“道商”这个概念给出了以下几种定义:道魂商才:道商就是以道家的精神气质来从事商业经营的人。道体商用:道商就是秉承“道”的思想与精神,运用“道”的规律和力量来经商治事,实现人生大成的智慧商人。道商的理念:以道经商,以商显道;道商合一,利物益生。道商的使命:以道心、以心启智、以智启财、以财启众,众皆归道。道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智慧与创新通变。道商渊源“道”既然是宇宙万物的原理和规律,能够生成和长养万物。那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商业社会,我们该如何领悟、借鉴和运用“道”的智慧和思想,遵循“道”的规律和轨迹,来实现商业经营的大成境界,创造商业品牌“长生久视”的传奇呢?经商必须有道,无道,则商不兴。一般情形下,我们将经商之道概括为“商道”,并做阐述发挥。近几年,在国内外的企业家和商人中,涌现了一大批热爱《道德经》的杰出人士,他们运用道家思想和《道德经》智慧去经营管理企业、指导自己人生,同时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管理智慧和人生风格魅力与境界。有学者将这些企业家和商人,归纳统称为“道商”。在了解“道商”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商人?实际上,商最早是作为一个专用的地名或者族名出现的,它跟商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后来,因为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再加上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武王伐纣,灭了商朝。至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兵反叛。周公东征平叛后,将洛阳建为军事要塞,称为“成周”,“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殷商遗民被迫集中到洛阳。虽然殷朝遗民已经成为周朝人民的一部分,但是却被另眼看待。周朝人叫他们为顽民,经常被召集训话,不许乱说乱动,过着被监视的生活,他们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怎么过日子呢?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买卖这一行周朝的贵族是不会做的,当时的庶民要种地不能做买卖,而商品买卖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久而久之,买卖商品的商业成为殷朝遗民的主要行业了。在这一时期,商人开始分化为行商和坐贾,行商是走村窜寨沿途买卖的商人,坐贾是有一定场所、招徕他人来买卖东西的商人。在《庄子》一书中,曾屡屡出现“桂鱼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证。人与人之间,因为彼此的利益需求而产生各种“交换”性质的商务行为,不但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而且也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与儒家学派耻于言利相较,道家学派则正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地位。如老子与孔子会谈时谈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就有对道商的描述;《庄子》中谈到的“冻疮药”的故事,《列子》中谈到的“盗天而无殃”的故事,则是对道与商业经营的策略性表达。尤其是《道德经》中讲到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其实就是现代商业经营中的“共赢”雏形,也当视为现代商业伦理的最高原则。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汉唐黄老道学兴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是非常理想化,社会民众是丰衣足食的。道商始祖道商的始祖是范蠡,又名“陶朱公”。他出生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本是楚国宛邑人,比孔子小20岁左右,范蠡跟随当时中国第一位战略经济学家计然学习“计然七策”,即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发展国民经济。而计然的老师则是老子,所以说范蠡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是正宗的黄老道学。范蠡曾经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士,在勾践不听其言,执意先发制人发动对吴国的战争失败后,范蠡不但以非常的眼光,劝勾践夫妇“君后勿悲”,让他们献“卑辞厚礼”以求先活下来,同时他还在越王夫妇最危难的时候,毅然决意陪同越王夫妇前往吴国为奴三年。通过范蠡运用道学“示弱”的策略,吴王夫差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最后放心地放勾践君臣回国。后来,范蠡运用他学到的“计然七策”,帮助越国发展国民经济,越国最终以弱胜强,吴国灭国,越王称霸。在成功之后,范蠡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于是,胜利之后,他没有被越王勾践准备与他平分天下的“美言”所诱惑,携带家人,一叶扁舟飘然而去。范蠡去了哪里呢?他首先去了齐国,改了个名字叫鸱夷子皮,取老子“虚其心实其腹”之意,在齐国从事沿海经济开发,搞海产养殖业和鱼盐业,没几年就大发了。齐国国君又请他为齐国的相国,三年期满,范蠡将相印往相府梁上一挂,将家财分散给乡邻,又飘然而去。这次他去了哪里呢?他去了鲁国的陶地,改了个名字叫“陶朱公”,取老子“功成身退”的“逃”意,范蠡再操计然之术,从事生态农业、养殖业、陶瓷加工业等产业开发,没几年又资财巨万。没多久又富甲天下,范蠡再次将巨万的财富分与当地百姓,三次散尽家财最后又三次奇迹般地重新获得富贵,用他的话说,“我不求财而财自来”。史学界和学术界都对“道商”范蠡有着极高的评价。说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忧深思远、坚忍不拔,“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其主要原因就是范蠡善于运用和把握道的规律去作为,善于“以道经商”,最后达到了“道商合一”的境界,被民间尊奉为“文财神”和“商圣”、“道商始祖”。老子及其“道”文化,作为人类思想智慧的宝贵遗产,为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快乐生存、和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启迪和良好的现实意义,正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行。</SPAN></SPAN></SPAN></p>道商体系“中国道商”知识体系的诞生,其首要任务就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继承黄老道学的思想精华,打造新时代的道商,让中国道德文化光照世界。道商的知识体系结构,按照老子《道德经》“有无相生”的辨证逻辑来分的话,也可以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有所作为、有心作为。其适用对象就是针对那些打算成为老子口中的“圣人”和“侯王”这类创业人士讲的与用的,如何无中生有,以小搏大,运用道学的原理和智慧去建功立业。道商的有为法主要体现在哪里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在商业竞争领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代道商代表海尔张瑞敏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应当先谋势,再谋利。所以道商的有为法则重点掌握“势”之道。所谓“小老板做事,中老板做市,大老板做势”。道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无为不争”,无非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势而为”,不做“逆势而动”的枉费心机和愚蠢行动。道商知识体系内原创性的有为法主要包括:“运筹帷幄”(道商战略思维学)、“决胜千里”(道商竞争行动学)、太极九式(道商创新策略学)。这套“有为法”被专业人士评价为当代实用版的《六韬》、《三略》。无为法则是针对已经成为老子口中的“圣人”和“侯王”这类大成功者讲的,重点阐述的是如何认清大道“极则反”、“满则亏”、“盛则衰”的演变规律,而长保成功,利益天下的学问。通过无为去实现“无不为”,通过无为和不折腾,来获得更长久的成功,实现企业命运的长生不老。道商知识体系中“无为法”内的原创性智慧,主要体现在“明道”和“成丹”上。明道是获得黄老道学的核心思想与智慧;成丹主要是掌握企业经营长生的方法和程序。在“明道”领域,《道商》打破了常规的对道德经逐章节的阐释,开创性地用了六大“图像”对黄老道学的厚重思想进行“最至简至易”的表达展现。五千言的奥妙全部被这六大图像囊括概尽。这六大图像分别是:“无极图有极图太极图中极图修真图大成图”。</SPAN>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盘庚迁都对商朝发展有何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盘庚迁都是殷商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其实,盘庚只是把国都又迁回了商汤的故居。因为商汤建立殷商之后,原来的“商”地成为供奉祖先所在,而不是国都了。因为商人“盘游无度”,就是喜欢到处跑。从商汤到盘庚,可以考证的迁都就有5次(有的说是8次),足见殷商迁都之频繁。那么,盘庚迁都对上朝发展有何作用?诸侯又来朝拜我

  • 从商朝到西周青铜器的外观和用途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西周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从形制到用途均继承了晚商青铜器的特点,学术界在给青铜器分期时也常会将这两个时期划在一起。非要说不同的话,就是重要的酒器爵的大量减少和消失是从西周开始的

  • 商代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

  • 请问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各个诸侯国的语言与文化相同吗?与今天世界各国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春秋战国几百年时间,一个国家的差距都很大。语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春秋的重耳,战国的苏秦都是跑过天下的,不可能去一个地方学一种语言。但肯定是有方言的,类似什么上海话啊北京话啊。文化业必然不同,这主要和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有一定关系把。齐国人沿海,有很多盐商,所以重商;鲁人重礼;秦人尚武,

  • 殷墟考古在安阳,可为什么有人说,史书上说的故商墟在鹤壁淇县?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史书上说的殷墟,指的是淇县的朝歌。今天说的殷墟,指的是安阳的殷都。之所以后世对这两个概念比较混乱,是因为商朝曾经多次迁都。一、商都的变迁商朝在建立之初,定都在了“亳”,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后来,由于商王朝继承制度的缺陷,在王权的交替中,内斗不断,史称“九世之乱”。再加上黄河水患频发,所以商朝前前后

  • 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发展:(1)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代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较多,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初步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与石器完全不同,而且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

  • 中国古代字体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1.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

  • 殷墟反映了商代什么历史内容 高一历史0 0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人们都是为此而来。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殷墟博物苑犹如一座展示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启迪,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不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单体建筑

  •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的权力中心一直在北方?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我得申明一下,中国历朝历代的权力中心不是“一直”在北方,也有偶尔在南方的时候,但是大多数时候在北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权,也出现过雄伟壮观的都城,乃至于现在出现了“中国古都学会”这样的科研机构,使古代都城研究的历史成为了一门“显学”。关于古都

  • 商周时期的西岐是现在的岐山县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西岐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指的是扶风岐山北部交界处的36平方公里的范围;“大周原”指的是扶风、岐山、凤翔、武功渭北四县。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越,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滥觞之地,一直是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平原,又有800里秦川之称。孕育着周,秦,汉,隋,唐历史上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