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名词解释或简答:谈谈你对文化寻根小说的理解,并说出主要代表作家作品?

名词解释或简答:谈谈你对文化寻根小说的理解,并说出主要代表作家作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72 更新时间:2024/1/24 7:17:15

八十年代中期,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寻根小说在传统文化回归时表现出对具有原始风貌、异域情调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偏好,这种原始情结的出现既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也与外来文学的影响有关,同时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寻根小说在具体作品中对原始或半原始文化表现出批判、认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三种倾向。纵观整个寻根小说潮流,发现寻根小说在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时,很多作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那些具有原始风貌、异域情调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偏好。比如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小说描写了黑龙江“野蛮女真人使犬部”,韩少功的《爸爸爸》和安忆的《小鲍庄》等则描写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穷乡僻壤和闭塞山寨中人们的生活,其中结合了大量的神话、传说、野史、祭仪等非现实和超现实内容;另外还有乌热尔图笔下的马嘶、篝火和暴风雪,张承志笔下的蒙古草原,邓刚《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盐柱》中原始生命的图腾等等。总之,这些原始或半原始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寻根派作家们擅长的题材领域,这既构成了寻根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成为应当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首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化讨论热潮,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要受到文化讨论的影响,由此引发文学领域的文化寻根思潮。寻根派作家们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从另一方面来看,“寻根”者也有触及到了文化之根的。譬如陈忠实《百鹿原》。陈忠实虽本意欲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行反思。但由于他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痴情注定了他在彷徨失望的今天要对民族之“根”进行一番善意的挖掘。他对百嘉轩的矛盾性人格的塑造就反映了他这一“寻根”倾向。他希望找到那种挺拔坚韧的人格和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来为新的社会注入一剂兴奋剂。但是传统道德高标和人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百嘉轩身上表露无遗。我们对百嘉轩形象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肯定百嘉轩的坚韧人格魅力就必须承认他的“伪”的合法性,肯定他的道德要求就是否定其人性,也必然走向“伪”,走向鹿子霖,也就是倡导寻求传统文化中阴暗之根了。这种“寻根”过程中所遇到的二律背反式的困境足以给“寻根”者们当头棒唱。他们自己也不知所措。显然,“寻根”者们需要对他们所寻求的“根”进行大的调整。从而才有可能从形而上的高度来把握民族文化之“根”的实质。如果我们撇开流派意义来看“寻根”小说。它们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浮躁的当代文学中的“精品”。一方面它们从“失语”状态的当代小说中脱颖而出。拓宽了其本不甚宽的题材,也间接地给人以自信,即使这种自信没有经过理性论证,很难站得住脚。另外它们所塑造的一些艺术形象和语音张力也可以说是矮子里的将军,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特别是小说界的一个小高潮。不从历时角度分析,忽略无情的时间的冲洗,仅只置于当代中国文学中,它无疑有它的生命力。这些已有很多相关论证,就不赘述。但是显然整个当代中国文学的成就是难以与世界文学相提并论。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不追究寻根文学作为文学流派的价值,寻根者们的在前文已有提及的硬模硬仿也的确是他们文学创作本身的一处硬伤。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唯一性”。在前面一旦有人用过某种技法,后边的人就会有意识地回避。否则,第一个写“林妹妹”的人固然是一种艺术创作,而后面仿效的人却只能是效率的东施,学步的邯郸客人。如果说扎西达娃的小说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性可以找到理由或借口的话两个民族的文化乃至心理结构等方面都有某些相似性。那么在地域文化与民族心理上与拉美有着天渊之别的汉民族中,这种模仿则显得幼稚无比!像红高粱模仿其打破时空的叙事方式《归去来》、《古里鼓里》对小说的单纯的陌生化处理,小说环境气氛神秘的设置的模仿。《古里鼓里》所描述的那个地方“周遭总象有一道屏障,人走到一定的界限再折转回来,鸟飞到一定的界限再折转来,连太阳和月亮也如出一辙。周而复始,一切终在循环往复,也没有新的东西进来,……”。人们像蒙在鼓里,对科学置若罔闻。这种麻木不仁的生活状态,正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那个百年仍“贫穷”、“孤独”、“毫无变化”的马孔多镇的翻版。人们在不停地回忆往事,由现在到将来又回到过去,一切的一切都在往返不断地循环往复。小说与其说是借鉴还不如说是照搬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即使“移植”的手术高明,但毕竟心虚。两个民族的差异太大了,在文学上的刻意模仿总让人恶心。“民族性是文学艺术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一点,寻根小说家们似乎是铭记在心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却又往往不自觉地照搬西洋文学,尤其是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模仿。不明白的人一看:哟,怎么中国民族文化全带上了拉美的印迹,莫非是同源?或者是厉害的鸟儿衔来了远隔重洋的文化种子?这样讲倒关不是反对他们口口声声的“借鉴”、“借鉴”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吃什么拉什么”的不消化的“借鉴”只能是模仿。“越写越像某大师,后来干脆连大师的也懒得模仿了”,于是还乎自恋地“不断地复制自己的成功之作”。“寻根”小说家们用他们的创作实践在为当代中国文学添枝加叶的同时,也为这个时代抹了一笔黑:这是怎样的一个毫无创意和浮泛的时代!郭熙志说:“这是来自一种模仿的冲动,拉美魔幻文学的爆炸,使寻根者们觉得有类似的‘国情’。以更深的心态来讲,寻根还有一种长期锁闷之下的突变。这种心态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念牵引下急于得到外界承认,所谓‘走向世界’。”他们既已功底不厚,又无心加强自身理论素养,更无法静下心去真正思索“寻找民族的东西”,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更谈冲上世界?总而言之,“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们及其实践者们由于自身对文化断裂带的认识偏差,对传统文化中他们要寻觅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时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于超越,又无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们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越位和混乱。“寻根”文学作为在理论和创作上都颇有影响的一派显然名不副其实,更没有起到作为文学流派应有的作用。同时其作为散乱无章的当代文学群体中一员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痼疾。这样,“寻根”文学只能是文学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这对于急于走上世界的当前中国文学无疑是一个提醒。今天再来分折它,倒并非怀旧或没话找话,希望方家们能以一种正的心态对待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落差问题。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铭文是指今天我们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金属文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铭文,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

  • 人们所说的“鬼”这个字从何而来呢?拜托各位大神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鬼在中国明朝之前并非认为是害人,吸人精魄的。因为中国对先人是极度尊崇的、膜拜的。在中国古代对待正邪是看他的行为,并不是以为是妖就坏、是仙就好。就像有妖道、邪僧一样。而并不像西方天使就是正义,吸血鬼就是邪恶的。鬼,又称亡灵,传说是死亡之后留下的魂魄,常被认为是死人的幽灵。鬼也许不存在,毕竟没有人能够证

  • 鬼的基本信息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韩诗外传》:鬼者,归也。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远古先民认为人死后会归于先妣图腾身边(祖地)得到重生或生命永存。鬼在佛教没传来之前,古代中国人并非认为鬼是害人

  • 鬼这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国家出现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鬼在中国明朝之前并非认为是害人,吸人精魄的。因为中国对先人是极度尊崇的、膜拜的。在中国古代对待正邪是看他的行为,并不是以为是妖就坏、是仙就好。就像有妖道、邪僧一样。而并不像西方天使就是正义,吸血鬼就是邪恶的。鬼,又称亡灵,传说是死亡之后留下的魂魄,常被认为是死人的幽灵。鬼也许不存在,毕竟没有人能够证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造工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商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是强调青铜器在社会物质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通高133厘米,长166厘米,重

  •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

  • 商朝后青铜器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口有两柱,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腹或圆或椭或方,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置食物、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椭圆形、尊,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商周

  • 古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

  • 我国商朝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因金属具有易腐蚀的特性,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铜遗存发现往往为数不多。青铜时代必须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1]。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

  • 商朝时期青铜工艺有哪些突破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