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458 更新时间:2024/5/2 16:48:11

影响中国饮食化发的因素:

1、最重要的自然是气候因素,其后是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不同的饮食材料。

气候对人们主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南稻北麦”上。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因而降水丰富,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这里气候的主要特点,同时,这里的河湖众多,灌溉条件良好,而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因而秦岭、淮河以南非适合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所以,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等。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湖泊较少,耕地多为旱地,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的一直种植耐旱、早熟的小麦,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食。中国人这种食性常常是一辈子也难改变。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已不能生长庄稼、树木,只能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生,因而便以牛羊肉和奶为主食。其次,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当时北方广泛种植的是耐旱、耐寒又富有营养的谷子,小米是广大老百姓,尤其是晋北、晋东南人们的主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可见小米十分适应当时北方的气候。正如“诗经”上所说,庄稼乃“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其中的“天”就是指气象条件。至今,小米仍然是这里人们的主食。再有,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又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四川人喜欢的麻辣面(胡椒面)也有同样功效。常常一碗面,一头汗,感冒便好了。在一些高山气象站,例如山西五台山顶,海拔2896米,那里夏季常要生火炉、盖棉被,7月平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气候阴湿。那里的气象员没有四川人,但也大多吃辣椒,其中驱寒抗风湿就是主要原因。最后,不同气候区中的主要食物固然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气候区中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这主要在温带,特别是堪称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我国。冬季中,人们热量消耗很大,因此食欲好,这时人们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特别是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还常用药物进补。吃法多用火锅。北方人用火锅涮羊肉,边放边吃;南方火锅主要起煮熟和保温作用。除了火锅外,云南“过桥米线”(米粉做的粉丝)和西安的“羊肉泡馍”中也有民间有效的保温办法,即上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油蒸发较慢,蒸发耗油量小。古代亦因瓜著名,因而得名瓜州。而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地域气候因素对蔬菜,糖料作物对饮食文化的广泛影响。

2、除去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小于其他因素。

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也不完全是中国人民的创造,在这里面其他国家与民族也给我们注入了很多样的元素。那首先让我们看看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就近期的晚清时期西方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围开设了租界,扩犬丁活动区域。租界的纷纷设立也增加了中国人接触西方饮食文化的机会。比如上海换约后,新北门外“原系荒野,一望苍茫;自西人至此,遍造楼房,迩来年,屋瓦鳞鳞,儿无隙地。土人名其地日‘夷场”’。国内的一小部分人正是通过“夷场”上的洋馆了解到-些西方的饮食文化,形成最初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的基础。比如1866年张德彝出访法国时,发现那里的厨房形制,与“华地洋馆无异”。值得一提的是教会为来华的传教士及西方人培训西餐厨务人员,1866年在上海出版了《造洋书》,随着再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该书逐渐流传到教会之外,对扩大西餐在中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些和洋人们打交道的涉外人员,包括外交官、兴办和翻译,逐渐了解并熟悉丫西方饮食文化。他们是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者。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断扩大,维新风气的渐人人心,中国官场也逐渐把吃西餐作为一种时尚。其中一些广东籍的涉外人员在西餐与中国官场之间超着沟通桥梁的作用。

3、政治因素来看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互相渗透习染,结缘相关,是从国家政治形态萌生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这一现象出现于父系社会末期的、舜、时代。史载尧、舜、禹时期,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也初具雏形,各种政治形态观念如权、封国、治民、职官及尊卑贵贱等政治伦理意识都开始在这一时期萌生出现。而此类政治意识形态观念一经产生,必然要作用于既有的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于非政治社会时期的饮食文化,由此不可避免地要被打上政治社会的时代烙印。

4、说到饮食文化发展的社会因素,宗教因素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宗教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吸纳过多种来源于异国他邦的宗教。在它们当中,尤以来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佛教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辨、人生理想、伦理道德、艺术形式,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天也离不开的饮食,也留下了佛教信仰的深深印迹。事实上,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成熟宗教的出现,无不给予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以极为巨大的影响。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由佛教信仰而产生的食俗,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制作的素菜、素食、素席都闻名于世。这些素馔以用料与烹制考究,做工精细,菜肴的色泽、香气、味道、形独特和别具风味,深受民众的喜爱和赞赏。所以有人形容佛教饮食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园地中,一朵常开不凋的素洁小花。

谈到佛教寺院中的饮食生活,人们都会联想到素菜。素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大流派,悠久的历史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文化发展最基础的因素——经济发展。

纵观全球,放眼中国,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务劳动社会化越来越深化,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运行模式:现代餐饮业以餐饮产品为桥梁将餐饮企业和餐饮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饮食文化运行机体。饮食文化在餐饮大众层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表现在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及吃的礼仪等等,它既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餐饮消费者的需求的表现形式。饮食文化在餐饮企业层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在表层要素表现为餐饮品牌名称、菜点等在深层要素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等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它是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餐饮企业的经营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对餐饮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在经济实力、业务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选择经营业务的范围进行经营运作。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生产力条件、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无论南北总体上都表现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谈谈你对现代饮食文化的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

  • 既然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还要以青铜文明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原因三点:1、青铜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具有坚硬、锋利的特点,它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生产的发展。2、商周青铜铸造业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充分体现当时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3、当时的青铜器已经运用到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之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周朝,就是传说中的封建社会。周王无论在政治还是

  • 商周之间的文化差别在于?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常识制度篇。

  • 有关夏商周的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商朝开始出现青铜器、甲骨文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西周在前东周在后建立西周的是周武王,使西周成为东周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东周也可以称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开始,周王室末落,开始了诸候争霸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第一次学术大动荡,经典代表有儒家,道法,墨家,兵家

  • 商朝宫廷礼仪???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商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都有臣、妾、僮、仆、宰、奚等大批的非生产性的奴隶,广泛地使用于家内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奴隶除了负担极为繁重的家内杂役之外,有时还要直接为奴隶主贵族生产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们的地位比一般众庶更为低贱。为了防止奴隶逃亡,奴隶主贵族有时还要给奴隶带上刑具。在殷墟出土的三个奴隶陶俑,手上

  • 七年级历史卷子,求答案高分!!!(括号为横线)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权力)。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国君,一般称为诸侯);(国君)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疆土),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夏,商,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

  • 商代文化遗存中,为何多次出土青铜面具?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如果仔细去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在商朝的时候,先民们是非常喜欢造青铜器的。根据目前的考古学家的发现,商朝经常出土青铜面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当时的人们非常喜欢祭祀,而且当时的技术确实能够去造青铜器。一、商代文化遗存中,经常出土青铜面具对于商朝,大家可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商纣王,但是商朝在

  • 商朝的遗址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的遗址是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盘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

  • 殷墟出土了大量以什么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商周时期的古代中国,青铜器非常兴盛,殷墟里有大量的随葬品都是青铜器,成为考证商朝历史的极为珍贵的文物史料。

  • 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