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我国古代会计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古代会计叫做账房先生,就是专门受理各种会计事务的。别看这些账房先生戴着一个老花眼镜,一副酸溜溜的穷秀才模样,要是让他打起算盘来那可是“辟哩哗啦”,如行云流水一般即干脆利落又准确无误,和机器人没啥区别的。有的厉害的可以把算盘放在头顶上,而后伸手拨珠计算,但是还是能够做到准确无误的。
会计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雏形,原始社会里人们使用象形字作为信息交流。计数则采用“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在原始社会里这种方式进行统计的活动其实就是会计的雏形。
到了西周时会计已经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司会”,顾名思义应是从“月计岁会”简化而来。负责司会(会计)事务的官员叫做“司书”,司书负责宫中一切会计事务,下辖属下有“职内、职岁、职币”三个分支。职内专管收入,职岁负责支出,职币专管结余。
西周时期的会计模式除了己有明确分工之外,“平衡、真实、准确、客观性”的会计理论原则也已经诞生了。可见我国的会计行业起步还是比外国早的。
到了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首部国家性的法典《法经》。在法经里就有专门的章节规定会计失职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比如数据丢失、错讹将被惩罚与被盗同罪;报告不真实、欺骗、隐瞒可以实行判刑等。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已经有了“三柱结算法”的发明。南北朝时期的苏绰首创了“朱出墨入”的登记办法,就是用红笔登记支出,用黑笔填写收入,这种办法虽说没啥了不起的,但是却使得账目鲜明醒目、一目了然、少出错误。
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专门的会计事务法典《元和国计薄》和《太和国计薄》,这两本襄括了“人口、赋税、财政、税收”等统计资料的文献,分别是唐朝的李吉甫和宋代的韦处厚所编撰的。
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并且已经懂得利用平衡公式来作为收支数据的检查方式。平衡公式如下: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里的旧管指的是上期结余;新收指的是本期的收入;开除指的是本期的支出;实在指的是本期的结余。
可见平衡公式的意思就是将上期的结余加上本期的收入,应等于本期的支出加上本期的节余。
宋朝是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政的收支状况,用的就是上述的平衡公式来进行总结。宋朝的财政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所用的收支凭证已经都有正副两联凭证。但是元朝的会计制度却是一片混乱,没有任何前进。
到了明朝会计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有了一部专门的会计法叫做《万历会计录》。明末清初之时有一个山西人傅山发明了有名的“龙门账法”,公式为:“该+进=存+缴”,“进-缴=存-该”。这里的进就是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的支出;“存”指资产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和业主投资。
这种会计方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这是进入算式会计的标志。清朝时期比较先进的西式会计开始引入并一直没用至今。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