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音乐管理机构名“大司乐”。大司乐该机构中的最高官职;下设乐师歌舞总教习和总指挥;大胥乐工总监督,管理人事及学生学籍;大师、小师盲人,担任训练乐工及指挥合奏;瞽蒙盲人乐师;胝蒙瞽蒙的副手;典同掌管乐器的制造、修理和调律;磬师、钟师、笙师、师;师、旄人师执舞器的舞师;章吹的;氏掌管“四夷”音乐;还有司干、史、胥、徒、典庸器等管理服务人员。
汉代音乐机构“乐府”的名词解析以及它与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采风”制度有什么关系(联系)
乐府的名称,起源于西汉,汉惠帝时设乐府令,汉武帝时立乐府署,当时是音乐的官府,并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由于该官署是采集赵国、秦国、楚国各地的讴谣,后人便以乐府或乐府诗作为民歌的代称。汉以前的民歌,称风、辞,如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九歌,汉人乐府最早称“歌诗”,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诗。其后文人也大量仿制民歌来写诗,于是有民间无名氏的乐府和文人乐府的区别。由于乐府是合乐的声诗,以后凡是可传唱的诗歌,广义上都可称为乐府,因此乐府不仅是齐言的诗,连长短句的词、曲,也称为乐府,如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张可久的小山乐府等便是。古代乐府是合乐的诗,如今曲谱的部分已失传,惟歌词流传下来,今从标题上,依然可以看出合乐的痕迹,很多标题上有歌、行、吟、曲、乐、弄、操、引等字眼的,往往是合乐的乐府诗。两汉乐府诗的特色,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多长篇的叙事诗,如陌上桑(讽刺上层社会之丑态)、孤儿行、孔雀东南飞(描述爱情、家庭悲剧)等;六朝乐府大都是“缘情而绮靡”的小诗,故大半为抒情诗,如子夜歌、华山畿、襄阳乐等,而相对于北朝的雄浑大方(如木兰诗)。此外,还有不少名目看似乐府诗的作品其实是唐朝以后的诗人在并无乐府曲的情况下自创的篇目,最著名的如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往往被称为“新(题)乐府”,实际是并不配乐的古体诗,以示与已传世的乐府曲目的区别。------------------------------------------------------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