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指南针的最初形制是什么样的?详解指南针的发展史

指南针的最初形制是什么样的?详解指南针的发展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75 更新时间:2024/1/17 13:40:44

指南针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有种重大的应用,众所周知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么指南针的最初形制是什么样的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吧小编一起看下去。

磁石指极性与磁性指向器的最初形制

对于磁石吸铁性的认识和应用,传说,秦皇宫的磁石门可防止身带铁刃的刺客进入。文献中对磁石吸铁现象多有记述,如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和东汉充的《论衡》,这些作者都提到磁石吸铁现象,玳瑁和琥珀等物体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的现象。王充指出,这些现象是“感应”(一种超距作用的看法)的作用,但似乎并不知道电感应和磁感应的区别。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要发明指南针,就要研究磁石的指极性。

磁化技术和磁偏现象的记述

北宋时磁化技术取得了突破,这些技术加速了磁性指向器的普及,并且导致指向器形制新的演变。

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新型的磁性指向器——“指南鱼”,同时还能看到,制作指南鱼的关键是铁的磁化。曾公亮的记述是: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卷15)曾公亮实际上是利用地磁场对剪成鱼形的铁片进行磁化,这是历史上人类寻求新的磁化技术上的一个突破。但是,由于使用时要放在水面,铁片要尽量“薄”。这也是重要的提示。

指南鱼的磁性是很弱的,作为一种“天然的”缺陷,圆形的鱼首也使它的指向精度受到限制。虽然这种简易的磁化技术使指南鱼的制作容易了许多,但它的形状造成与勺形司南有类似的缺陷。

同样,具有实用性的磁化技术,与曾公亮同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他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卷24)这种形制易流行、且简单,磁化效果也相当好,特别是,它对指向器形制的改进产生了另一个突破——针状。用针指向,它的指向精度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司南就衍变成了指南针,而且这种指南针也更容易普及了。无疑,这是磁性指向器形制的最重要的改进。

由于指针指向精度得以提高,人们在使用指南针时很快就注意到,它所指的方向有时并非正南,这就是磁偏现象——“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实际上,在写于庆历元年(1041)的《茔原总录》中,比沈括稍早些的杨维德已经记载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存在.他写道:“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卷1)这里说的“针”就是磁针,而“丙午针”是指磁针在静止时,针指的方位是24个方位中丙位和午位的结合部,也就是南偏东约7。5°。这与沈括的“微偏东”是一致的,但杨维德的说法更早,描述也更精确些。

稍晚于沈括的寇宗夷在所著的《本草衍义》也提到:“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尔。”(卷5)这段话讲到指南针的磁化,讲到磁偏现象的发现,还讲到指南针的架设问题,以及利用五行学说简要地解释磁针指向的原因。

在这里,寇宗夷所使用的是“水浮法”,这与沈括是有些不同的。这也说明,在这时人们还在探索形制,一直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早在晚唐时期成书的《管氏地理指蒙》,在这篇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到:磁者母之道,针者铁之戕。母子之性,以是感,以是通;受戕之性,以是复,以是完。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透过这段话,可以看到,它记述的磁偏角约为南偏东15°左右。这说明,关于地磁偏现象的发现可能早于宋代。在另一篇早期文献中提到地磁偏的是《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这部书的成书时间约在10世纪下半叶。

与沈括大致同时代的王假(福建堪舆学派的创立者)也提到过磁偏角。在王仅的一首诗中,他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三张度上三乘”。这里的前一句所提到的显然是天体坐标的南北向,但通过观察地磁罗盘会发现,南方星宿“张”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两个磁偏角及天体坐标的正南这3个“南方”方位均包含在其内。所以,他对磁偏角的涉及,具体数值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它的地磁偏现象的记载,说明了风水师是重视地磁偏现象的研究的。王仅是一位著名的堪舆家,他的主要著作写于1030—1050年间。

宋代曾三异在1189年写的《因话录》提到,在地球表面上一定有某个区域,在那里磁偏角为零。曾三异的观点很有见地,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零磁偏角线。即使如此,他也只是提出了一种有价值的猜测。16世纪,明代人迸一步发现了在不同的地点磁偏角的大小也不同的结论;18世纪,才出现关于磁偏角的大小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记载。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彩云内心效忠着赵姨娘,为何却成为了王夫人的心腹?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赤壁之战前贾诩提出了什么建议,曹操并没有采纳?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赤壁之战前,贾诩提了一个办法可以不战而胜,可惜曹操未采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前,曹操发动了荆州之战,成功地

  • 蜀汉只是一个地方政权,为什么刘备却能封儿子为鲁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蜀汉没有控制过山东,为什么刘备还封儿子为“鲁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蜀汉的开国皇帝、昭烈帝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几弃妻子,据说有不少

  • 北周宣帝宇文赟德行不堪,为什么还能继承皇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周书·本纪·卷七》记载:“宣皇帝讳赟,字干伯,高祖长子也。母曰李太后。武成元年,生于同州。保定元年五月丙午,封鲁国公。建德元年四月癸巳,高祖亲告庙,冠于阼阶,立为皇太子。宣政元年六月丁酉,高祖崩。戊戌,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癸丑,岁星、荧惑、太白合于东井。甲子,诛上柱国、齐王宪。封开府于

  • 为何隋炀帝和唐太宗打击关陇贵族的结局是不同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同样是打击关陇士族,隋炀帝和唐太宗为什么会

  • 在二十八星宿中,白虎代表的是什么方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在二十八星宿中,白虎代表的是什么方位?其实白虎是代表西方的神兽,由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其连接的形体似虎,凶猛无比,因此成为尊贵的象征,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西方七宿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包括奎,娄,胃,昴,毕,参,觜。共有五十四个星座,七

  •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如何不让父亲对自己行大礼?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邦称帝后,为了避免父亲给他下跪,想出一妙招,后世沿用两千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01刘邦和

  • 战国时期的实际战争规模有多大?秦国真的杀了150万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非常庞大,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开战。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战国时期的实际战争规模有多大?秦国真的杀了150万人吗?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每次干仗都是全民总动员,战争规模自然很大。乍听这种说法挺有道理,可仔细分析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大规

  • 秦腔一般是怎么表演的?秦腔的表演特点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想知道秦腔一般是怎么表演的?秦腔的表演特点有哪些吗?其实秦腔的表演技艺非常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这些技巧的运用是为了烘托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秦腔的演出是以唱、坐、念、打为中心的综合表演。

  • 若是刘备统一天下,他有可能会做出诛杀功臣之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如果刘备统一三国,刘备会杀有功之臣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其实大规模诛杀功臣的情况并不多见,最为著名者便是刘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