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明令禁止青词 嘉靖晚年为何会重要“青词宰相”

明朝明令禁止青词 嘉靖晚年为何会重要“青词宰相”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055 更新时间:2023/12/11 3:32:02

对嘉靖皇帝和青词宰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时期的清词指的是什么,嘉靖晚年时期为什么会重用青词宰相?嘉靖是老糊涂了吗?

明代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皇朝,在明代三百年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别具特点的皇帝比如明宣宗就有绰号“蟋蟀皇帝”,明英宗是明代历史上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在明代更是出现双帝并存的荒唐局面,而明熹宗更是因为喜好做木匠被称作“木匠皇帝”,以及崇尚道教喜欢撸猫的嘉靖皇帝以及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等等,可以说明代的皇帝们都很有特点。

而在本篇文章中最为主要介绍的就是明中期的嘉靖皇帝,是明代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在嘉靖皇帝登基之初,曾进行数次改革,使得明中期以来的很多积弊得到解决,朝政为之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靖皇帝开始崇尚道教,沉迷炼丹。

从而导致在执政后期,尤其是严嵩父子专政时期,明代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本文详尽探讨的就是在嘉靖晚年时期为何重用“青词宰相”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局面的变化。

一、明代青词的发展以及嘉靖初年政局发展的探析

明代青词的由来发展

青词是道教在进行斋醮活动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祷文,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多用骈体且以四六句构成,对仗工整,文辞瞻丽。《翰林志》卷595记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凡诸陵荐告上表,内道观叹道文,并用白麻纸。”

因为书写于青藤纸张上,因而又被称作绿章,最早时代不知,但是《翰林志》是唐人所著,因而可以知晓青词早在唐朝便已经出现了。

青词文章辞藻华丽但是文章内容却乏善可陈,在明太祖时期,曾明令禁止道士撰写青词文章,不仅仅是明太祖不喜道教,更是因为其过分追求华丽而不讲求时效,对于百姓影响较大,因而明令禁止。

因而在明太祖到第六任皇帝明英宗之前,青词从未在皇室重要场合中出现过。而事实上,明英宗也只是曾提出“进青词”这一想法,因为被大臣阻拦,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明孝宗时期,青词开始见诸于记载,但是这一时期的青词于嘉靖时期青词不同,明孝宗时期曾有传奉官一职,其中就有多位写青词的道士,而这些传奉官在皇帝尤其是言官眼中就是妖邪之术,是祸乱朝政的的罪魁祸首。

在孝宗时期,青词只是道士们用来迷惑皇帝相信他们一种手段而已,而且这些传奉官多是没有什么文化水平,仅仅是依靠哄骗皇帝,巴结官员从而获得的任用,因而与嘉靖时期“青词宰相”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2.嘉靖初登帝位面临的政治局面以及青词在朝堂上的逐渐显现

明武宗朱厚照逝世以后,由于其并无子嗣,因而太后和朝中大臣们便商议让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回京继承皇帝位置,在朱厚熜回京准备继承帝位以后,以杨廷和为主的内阁首辅们拟定让其从皇宫的东安门入居文华。

本意是想打压即将登基的皇帝身后的世藩新贵们,但是嘉靖皇帝并不遵从,嘉靖帝认为自己虽然不是皇子,但是自己是继承帝位,理当从正门进入继承皇位。看似是对于从何处进入正殿继承大统的争执,实质上是两方势力相互争夺权力的一次试探。

同样在恭迎太后入住皇宫从何处进入大门时,嘉靖皇帝与朝廷大学士们再一次产生了争执,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嘉靖皇帝对于朝堂政局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不打算依照武宗时期的政策继续执行下去。在继位之初,嘉靖皇帝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嘉靖新政”。

新政的实施在多个方面,包括:改变武宗以来朝政弊端吏治腐败等问题,打压宦官集团,撤销了原本设立天下镇守的内臣,改良了原本的赋税制度,对大军的建设等等都做出了及有成效的改革举措。如果在嘉靖能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对于明代来说未必不会是一场中兴。

然而嘉靖信道是伴随继位之初的“大礼议”而发展的,因为武宗时期的杨廷和等大臣反对道教思想,嘉靖皇帝初期还算收敛的崇道思想到了执政一年以后便开始大肆崇道了。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推动嘉靖崇奉道教的是一位宦官崔文。

《明史记事本末》卷52《世宗崇道教》记载:“二年夏四月,暖殿太监崔文以祷祀诱帝,干清诸处各建醮,连日夜不绝。又命内监十余人习经教于宫中,赏赉不赀。”

皇帝崇道,必然会遭到言官们的大力反对,因而在嘉靖二年,由于皇帝多次举办好长生斋醮,从而导致言官纷纷上书弹劾那些蛊惑嘉靖皇帝的官员以及宦官,嘉靖皇帝自然震怒,因而对言官进行贬谪甚至是下狱。

有反对必然有投机的,封建时代权力来源于皇帝,大臣们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自然就会迎合皇帝的爱好。《御制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卷180:“顾鼎臣进《步虚词》七章,且列上坛中应行事。帝优诏褒答之,自此词臣多以青词干进矣!”

但是,嘉靖崇尚道教炼丹等在其执政初期还不算过于张扬,因为嘉靖初期,由于皇帝是藩王继承,在朝廷中缺乏政治力量,因而多数时期,嘉靖都是在以“大礼议”作为其扶植政治力量用以对抗杨廷和为首的旧大臣。

在嘉靖初期由于缺乏与之对抗的政治集团,这也是因而在初期进献青词的官员,特别是顾鼎臣在进献青词后并未升官的重要原因。

二、青词宰相的发展以及对此后明代政局的影响

1.青词宰相起源于何处因何而发展

嘉靖皇帝崇尚道教,而最为嘉靖皇帝信奉的就是炼丹求长生,我们都知晓,古代炼丹所用的都是金属,里面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长时间服用对人身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史料记载嘉靖皇帝每日三次都要服用自己炼制的金丹,这样都能活到六十多岁,足可见要是不服用金丹肯定可以活得更久。

众所周知封建时代炼丹的材料稀奇古怪,而嘉靖皇帝炼丹更是如此,曾有野史记载嘉靖皇帝曾用宫女天癸时的血做炼丹的材料,由于长时间这样的行为,导致宫中女官对嘉靖皇帝怨恨已久。

因而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数名宫女在嘉靖熟睡之际妄图将嘉靖勒死,但是由于手法不够老练,绳子只是将嘉靖勒晕而非勒死,并且又有人告密,嘉靖皇帝才及时获救。这次宫廷事故被称为“壬寅宫变”。而嘉靖时代发展的分水岭正是起于此。

“壬寅宫变”后,嘉靖皇帝认为是祖宗保佑以及上天眷顾才使得自己幸免于难,其次就是经历这次宫变,嘉靖皇帝认为皇宫并不安全,因而想要离开明皇宫搬去西苑。

在嘉靖看来,西苑不仅是明成祖祖朱棣的肇兴之地,同样的,西苑景色也好,不仅有着亭台楼阁水榭湖泊,气候环境也都很适宜。因而这里便作为嘉靖主要的居住地。

封建时代皇帝本身是权力中心的体现,因而嘉靖移居西苑,朝中大臣也就跟着转移到西苑进行办公,内阁成员轮流在西苑进行值班以方便皇帝随时召见,此时西苑成为中央权力中心,这些内阁成员,轮流值班同时,为嘉靖撰写青词,以此获得皇帝欣赏重用。在嘉靖居住西苑的二十多年里,十余位内阁成员都为嘉靖写过青词绿章。

2.青词宰相代表人物以及对明中后期的影响

提及青词宰相不能忽视的就是嘉靖时期两位内阁首辅严嵩和徐阶了,提及严嵩很多人认为他是奸臣,严嵩是弘治十八年的进士,曾在钤山书斋苦读书籍十数年之久文笔非凡,因而在嘉靖年间,严嵩的确有着撰写青词的能力,严嵩的才能被嘉靖皇帝看重,《明史》记载“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严嵩之后的首辅就是徐阶,《明史》卷213《徐阶传》记载:“阶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年幼时良好的诗词基础也为徐阶打下了写好青词的基础,在严嵩之后进入内阁的徐阶,因为实力和权谋还不足,便只能依靠青词获取皇帝赞赏。

以此保住内阁成员的位置,以此来等待严嵩的出错。徐阶在嘉靖四十年袁炜入阁后成为内阁首辅,在联合道士蓝道行扳倒严嵩后,徐阶成为“青词宰相”的最高峰,但同时,随着嘉靖四十年后,皇帝身体逐渐年迈,朝堂政局的不断变换,“青词宰相”在达到顶点后也开始走向了衰败。

在“青词宰相”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嘉靖移居西苑,权力中心发生转移,但是权力的转变不是等价的交换,而是会携带者一些残余权力留在朝堂,嘉靖移居西苑,将部分权力留给内阁首辅,自此内阁首辅就不再是虚相,而是开始向实相转变。

这一转变并未给嘉靖时代的发展造成什么坏的影响,反而继续支撑着明代延续了百年之久,没有严嵩徐阶对内阁首辅权力的不断稳固,也就没有后来“救时宰相”对明代体制的修补。

结语

在嘉靖时代“青词宰相”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继续维持着明帝国这条大床继续向前发展,“青词宰相”的出现,完善了内阁首辅制度的发展,嘉靖以前,内阁仅仅是辅佐皇帝办公的机构,嘉靖以后,内阁虽无宰相之名,但是却实实在在拥有着宰相的权力。

同时“青词宰相”中多为江西人,这也就促进了文化重心向南方的转移,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江西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战场上都为明代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因而“青词宰相”在看似荒诞的时局下,未必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一种力量。

参考文献

1.《翰林志》卷595

2.《明史记事本末》卷52《世宗崇道教》

3.《御制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卷180

4.《明史》

5.《明史》卷213《徐阶传》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李昉一生政绩平平,却能得到谥号“文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文正”是古代文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统治者一般不会轻易,将此谥号赐予别人,也就显得尤其珍贵。所以那些拥有“文正”谥号的人,基本都是对国家极其有贡献,以及深受文人敬仰的对象。比如魏征、范仲淹、曾国藩等人,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些人也深受后世敬仰。但要是提

  • 西汉一侯爷曾被人贩子拐卖十几次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拐卖人口,在中国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就是非常严重。在蓄奴成风的西汉,大户人家往往拥有众多奴婢,一些从人贩子手中购得的男童女童,日后或成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或称为伺候主人的婢女,活得非常艰辛。西汉初年,河北清河观津有一户姓窦的寒微人家,家中有两儿一女,依次为窦长君、窦氏、窦少君。后来,汉廷选美,窦氏以

  • 刘邦和项羽的死亡共同点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兵败身死,时年三十一岁。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不治而崩,时年六十二岁。这对乱世对手,在相隔七年后黄泉再见。刘邦出身平民,从一个小小泗水亭长,到沛公,到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了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开国皇帝,后因箭伤而死。项羽出身贵族,靠江东八千子弟起家,发动会稽起义,后

  • 汉文帝为何害死异母弟弟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刘邦有八个儿子,结果死的死,亡的亡,等到吕后势力彻底垮台时,只剩下了四子刘恒和七子刘长。刘恒被周勃、王平等人迎立为皇帝,即汉文帝。文帝六年(前174年),身为淮南王的刘长因犯下谋反、僭越等多种罪名,论罪当死,大臣们也劝文帝依法办事。对刘长的同党,文帝二话没说,斩尽杀绝。但是,文帝没有杀刘长,只是“赦

  • 王莽头颅为何270年后才焚毁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在历史上,王莽大名鼎鼎,他的成长,他的改革,他的死亡,都极具传奇色彩;他的头颅同样让人拍案惊奇。公元8年,王莽以新代汉,坐上了龙椅。这一年,他五十三岁。十五年后,也就是公元23年,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地皇四年(23年)十月三日,绿林军冲进长安,“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

  • 汉文帝为何要废除“肉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墨、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夏、商、周朝如此,秦朝更是风行,《盐铁论》中就有“劓鼻盈车、履贱踊贵”的记述。这种让人切齿痛恨的酷刑,一直延续到汉初。然而,到了公元前167年5月,西汉文帝刘恒却突然发布了废除肉刑的诏书:“今人有过……朕甚怜

  • 项羽请求单挑被刘邦气炸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项羽一直瞧不起刘邦,虽然二人都为楚怀王做事。刘邦出身平民,武艺稀松,因为酒后壮胆杀了一条蛇才拉起了一支队伍;项羽贵族出身,力能扛鼎,所向无敌,属下兵多将广,且对他无不又敬又畏。直到刘邦率先攻入咸阳,被楚怀王封为王,项羽这才开始注意刘邦,为此,还破天荒地专门组织了一场宴会,请刘邦吃饭喝酒,主要目的还是

  • 李隆基为何一日废三位皇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开元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以有异谋的罪名,被皇帝李隆基废斥为庶,监于宫中东城。事过不足半月,李隆基又将三个儿子赐死。这个有“异谋”的罪名,真是无法尽释,这三位皇子且有太子在内,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惹恼皇帝父亲下了杀子的狠心呢?事发突然,李隆基也感到很意外。当

  • 一个使节消灭一个国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公元648年,晚年的唐太宗身体不佳,忙着探求长生不老药,心情很是不爽。但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令太宗特别兴奋的事情。唐朝派往天竺的一个使节,竟然一举消灭了天竺各国。这个一举扬名的使节,就是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天竺国在唐时叫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天竺。唐朝与天竺国的友好往来

  • 唐朝边塞诗人用什么确定名次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在诗歌鼎盛时期的唐朝,出现了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原因无非是白居易秉承了李杜的风格,与李白、杜甫齐名,才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于是想到,唐朝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每一首读起来都感觉热血沸腾。那么,唐朝的著名边塞诗人是如何来确定名次呢?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唐朝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