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文帝为何要废除“肉刑”?

汉文帝为何要废除“肉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124 更新时间:2024/1/18 15:45:58

“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墨、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夏、商、周朝如此,秦朝更是风行,《盐铁论》中就有“劓鼻盈车、履贱踊贵”的记述。这种让人切齿痛恨的酷刑,一直延续到汉初。

然而,到了公元前167年5月,西汉文帝刘恒却突然发布了废除肉刑的诏书:“今人有过……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史记·文帝本纪》)

让人惊讶的是,促成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历史重大决策的,竟然是一位年龄只有十几岁的民间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缇萦。

《汉书·刑法志》里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汉文帝时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曾任齐太仓令,为官清廉,后辞职研究医术,到处游历给人治病。有一次在为一个贵妇人治疗时,因贵妇病入膏肓,病重去世,他遭到了诬陷。昏庸的官吏判他有罪,须受肉刑。由于淳于意曾当过官,所以应当被押送长安受刑。与家人临别之时,淳于意眼望哭成一团的五个女儿,不禁悲从中来,喟然长叹:“哎!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紧急事情,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听到父亲讲这些话,女儿们更是痛哭不止。

这时,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走上前来:“父亲,孩儿虽是女流之辈,如今也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要和父亲一起去长安,上书皇上,替您洗辩冤屈。”淳于意没有想到小女儿竟如此勇敢,心中感到很有些宽慰,但从齐地到长安路途艰险,所以坚决不同意。缇萦以死相求,差解怕闹出人命来,只好带她前往。

经过一路艰难跋涉,父女俩终于到了长安。缇萦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挚爱,和对千万受刑者的深切同情,请人代拟奏章,并冲破种种阻碍,大胆上书汉文帝陈述冤情:“我的父亲曾是齐地的一个小官吏,有清廉的好名声,现在不慎犯了事,按律当受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被砍去了脚,就成了残废;被割去了鼻子,就不能再安上,即使他们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并在第二天就下令废除汉代初年还保留的黥(刺面塗墨)、劓(割鼻)、刖(砍断脚趾)三种肉刑,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同年,新的刑律修成并颁行天下。新刑律规定:黥刑,改为递去头发,以铁束颈服刑四年;劓刑,改为打三百板子;斩左趾,改为打五百板子;对于那些犯斩右趾以及杀人自首、官吏贪赃枉法、监守自盗等罪,于判刑之后又犯笞刑罪者,一律弃市处死;而对于判处其它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内无逃亡等行为的,则可相应递减刑罪,直至释放免刑为庶人。史书称,从此以后社会“风气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以至一年之中仅“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资治通鉴·汉纪》)

汉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少女缇萦为救父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又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皇帝。废除肉刑,作为中国刑罚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进步,是刑罚制度从极端野蛮残酷向相对宽缓人道逐渐过渡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缇萦上书救父不仅成为中国孝道的典范,而且对于推动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项羽请求单挑被刘邦气炸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项羽一直瞧不起刘邦,虽然二人都为楚怀王做事。刘邦出身平民,武艺稀松,因为酒后壮胆杀了一条蛇才拉起了一支队伍;项羽贵族出身,力能扛鼎,所向无敌,属下兵多将广,且对他无不又敬又畏。直到刘邦率先攻入咸阳,被楚怀王封为王,项羽这才开始注意刘邦,为此,还破天荒地专门组织了一场宴会,请刘邦吃饭喝酒,主要目的还是

  • 李隆基为何一日废三位皇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开元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以有异谋的罪名,被皇帝李隆基废斥为庶,监于宫中东城。事过不足半月,李隆基又将三个儿子赐死。这个有“异谋”的罪名,真是无法尽释,这三位皇子且有太子在内,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惹恼皇帝父亲下了杀子的狠心呢?事发突然,李隆基也感到很意外。当

  • 一个使节消灭一个国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公元648年,晚年的唐太宗身体不佳,忙着探求长生不老药,心情很是不爽。但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令太宗特别兴奋的事情。唐朝派往天竺的一个使节,竟然一举消灭了天竺各国。这个一举扬名的使节,就是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天竺国在唐时叫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天竺。唐朝与天竺国的友好往来

  • 唐朝边塞诗人用什么确定名次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在诗歌鼎盛时期的唐朝,出现了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原因无非是白居易秉承了李杜的风格,与李白、杜甫齐名,才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于是想到,唐朝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每一首读起来都感觉热血沸腾。那么,唐朝的著名边塞诗人是如何来确定名次呢?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唐朝的边

  • 唐朝时生擒高丽王的大将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未果,唐朝的李世民也是野心勃勃欲把朝鲜拿下,一直到了唐高宗也是多次远征,终于将高丽征服。历史总是令人回味,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是哪位大将攻克平壤,生擒高丽国王呢?据历史记载: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巅峰是在667年,当时唐军在新罗军的配合下,由李勣为将对高丽发起了水

  • 中国第一支娘子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作为公主生于帝王之家,贵为金枝玉叶,可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可历史上有个平阳公主却驰骋疆场,不爱红装爱武装,威名远扬!她率领的娘子军威震关中,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中国第一支娘子军,这支队伍队伍对中国女性的影响太深远了,娘子军精神中所蕴涵的胆略与才识、坚韧独立、勇往直前的精神,仍值得现

  • 张大千为什么出家当野和尚?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来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在张大千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曾有当了三个多月的和尚的经历,“大千”本是他的法号,但是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下来。由于不烧戒,也一直被后来人称之

  • 县令得罪权臣却得到不断提拔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官场,很复杂。有时,痛恨谁就提拔谁。这事咋一看很难理解,但确实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在清朝,提拔官员就曾是一种对其残酷打击的手段。且看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他的《中国乡村生活》一书中记录的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军机大臣的儿子在山东乡下为非作歹,被人告到当地知县那里。知县把这位恶少找来跟他讲道理,并且打了恶少的

  • 历代廉吏中最高寿者竟居无其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花以芳香而美,官以清廉而贵。南北朝时候,有个叫裴昭明的官员,担任始安(今天的桂林)太守,后来三年任满,回京述职,拜见皇上。当时的皇帝齐武帝对朝野弥漫的贪腐风气很不满,就顺口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回答说:“很惭愧,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别

  • 竹林七贤之刘伶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和竹林七贤里面的一众帅哥相比,刘伶长得真是太寒碜了,《世说新语》是这样描写刘伶的:“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他身材矮小,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四吧,相貌丑陋也就罢了,还不太精神,一副邋遢懒散,吊儿郎当的样子。刘伶特别喜欢饮酒,不,是酗酒,但他个性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和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