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棣对“太祖铁牌”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朱棣对“太祖铁牌”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29 更新时间:2024/1/15 19:21:32

朱棣对“太祖铁牌”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富丽堂皇的大明内宫,曾经存放着一块寒气逼人的铁牌。

与巍峨华丽的皇城相比,这块铁牌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究竟是谁立下了这块铁牌?立这块铁牌的目的是什么?朱棣与它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块铁牌是朱元璋立下的。

早在夏商周时期便有了太监,而在东汉末期和晚唐时期,太监专权甚为猖獗。

朱元璋登基后,鉴于历朝历代都有太监专权之事,便对太监立下了种种规矩。

据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铸三尺铁牌挂于宫门上,牌上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其中的“内臣”指的就是太监。

此外,朱元璋还立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许内臣识字,不许内臣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亦不得超过四品等。

一次,朱元璋在殿内批阅奏章,看到烦心时,便把奏章扔到桌子上,之后间身边的一个太监对此奏章有何看法。

那个太监以为朱元璋只是随口问问,便朝桌上的奏章看了一眼,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没想到,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大声斥责:你是内臣,如何识得这秦章上的字?随后,朱元璋便命人将这个太监拖出去斩首示众。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这一代,朱允炆谨遵先帝遗言,对太监的控制尤为严厉,并有诏旨,其内容是“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然而,这些太监对这块铁牌很是不满,同时对朱允炆颇有微词。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宫中的太监们纷纷倒戈,为朱棣通风报信。

朱棣得知南京城城防空虚,便率军直逼南京,守门的谷朱穗和李景隆投降,为朱棣打开城门。进京后,宫中燃起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太监的力量,所以朱棣登基后投桃报李,大力嘉奖这些太监,并决定重用他们。

朱棣登基后面临众多的反对派,更是对太监委以重任,并视其为亲信,以此巩固自己的皇位。

至此,太祖之训便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成祖亦尝云: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

朱棣虽表面上谨遵祖训,但实际上将内臣不得于预政事悄悄改为不得擅自做主。也就是说,只要是在皇帝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太监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此时,太监的权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而在太监中最有名的便是三宝太监郑和传说当年宫中燃起大火时,朱允消失,于是朱允蚊的下落便成了是朱棣的一块心病,一日得不到朱允炆死亡的消息,朱棣便一日不得安宁。

朱棣登基后,便派心腹大臣四处寻查朱允放的下落,在国内找不到,自然要把目标转到海外了。

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当然不能告知于众,那么这样的任务自然要交给心腹去做了,担此重任的便是郑和。

郑和,本姓马,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奇功,所以朱棣为其赐名“郑和”,并升他为内官监太监,官居四品。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一直为朱允炆的下落寝食难安,先后六次派遣郑和下西洋。

而郑和在寻找朱允效的同时,扩展了海外的经济贸易,向外国展示了明朝的强盛国力,为中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朱棣还利用太监巩固皇位。《明史》记载:“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明永乐元年(1403年),派太监李兴前往暹罗国慰劳国王。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厂,由太监主持,为其刺探文武百官的秘事。

这样看来,朱元璋早年定下的规矩旱就被朱棣抛之脑后了。

朱元璋当初立下这规矩,其实只是为了防止太监干政,但是其言行不一,在洪武初年的时候,太监人数还不足百人,到了洪武末年,有品级的太监就超过了一百五十人。

所以,明朝太监参与政事,实际上在朱元璋时期就早有端倪。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派“内使赵成往河州,以绫绮帛市马”。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遣内臣吴诚诣总兵官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由此来看,既然朱元璋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叫后人谨遵祖训呢?

久而久之,朱元璋为太监所铸的“铁牌”也就形同虚设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俱文珍简介:唐朝著名宦官之一,逼皇帝“内禅”于太子李纯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俱文珍(?-公元813年)

  • 马皇后与朱元璋之间有什么轶事?“怀饼救夫”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马皇后,即孝慈高皇后,名不详,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两人伉俪情深,患难与共,留下一段爱情佳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1352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时年21岁的马氏嫁给了作战英勇、每战必胜的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婚后,两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在朱元璋南征北战、创建帝业的岁月里,

  • 金世宗:一位重视人才的君主,有“小尧舜”之称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不乏开明的君主,他们非常重视人才,希望贤能之士能够进入朝廷为自己效命,金朝第五位皇帝金世宗就是这样一位君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金世宗完颜雍(公元1123-1189年),原名完颜褒,女真名乌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朝第五位皇帝。金

  • 留下“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赫赫威名,孙权真的这么厉害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很高,那么孙权真的有那么厉害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中,有这样的两句名诗:“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这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早地出现在三国时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

  • 鲁肃为什么能位列“东吴四英将”?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曾为孙权策划《榻上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能人志士纷纷涌出,登上我国历史上最绚丽精彩夺目的三国舞台,并且,受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描写与宣传,三国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杰出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

  • 诸葛亮打仗时总坐着“轮椅”,这是什么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诸葛亮打仗时总坐着“轮椅”,这是什么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要说三国时期最有名的谋士,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有着卧龙先生之称的诸葛亮,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诸葛亮可谓是忠肝义胆,一心为蜀国效力,甚至可以说蜀国的建立有一半都是他的功劳,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不仅有治国安邦之才

  • 盘点唐朝四位获得“帝谥”的皇帝,他们为何能得到追封呢?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字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立国共289年,历二十一帝。除了正统皇帝外,还有4位获得“帝谥”的皇帝,他们分别是谁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李弘(孝敬皇帝)李弘(653年—675年),高宗(李治)嫡长子,母亲是后来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显庆元年被册

  • 宋英宗赵曙高滔滔,真的担当起“女中尧舜”的美誉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宗赵曙高滔滔,真的担当起“女中尧舜”的美誉吗?她在儿子神宗赵顼死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辅佐时年仅十岁的孙子哲宗赵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以上

  • 嘉靖皇帝为什么差点死在宫女手上?皆因““元性纯红丹””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嘉靖皇帝差点死于宫女之手的故事。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的长子,朱祐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倡导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朱祐樘践行男女平等,在史

  •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句话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的思想和言论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他最著名的三句话分别是: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得过和美是真理的光辉。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人类知识的谦逊态度,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世界是复杂的、无限的,因此人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