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使用了四件宝贝,分别是息壤、应龙、玄龟和玉简。
息壤。息壤是天帝的宝贝,鲧治水时偷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十分震怒,便杀了鲧。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水。天帝看到禹治水的决心很大,深受感动,于是就把息壤送给了禹,以助禹治理洪水。
应龙。应龙以尾画地,引导禹按所画路线开渠,将洪水导入东海。
玄龟。玄龟背驮青泥,青泥就是天帝送给禹的息壤。禹把玄龟背上的青泥投到水里,舜间筑成长堤和高山,以规范洪水的流向。
玉简。是主理东方的神主伏羲送给禹的宝贝,此宝一尺二寸长,一尺二寸暗合一天十二个时辰。禹用玉简作丈尺,平夷山丘和开导河路。
这就是禹治理洪水的四件宝贝。故事见《山海经海内径》和《拾遗记》一卷、二卷。
属于70、80后记忆的故事,你还记得多少?
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是家在农村,而农村并不像城市那么容易遗失传统,所以,小时候还算是经历过一些。
马上要到2019年,正好可以说一下过年传统。我家在中原,小时候记忆中的过年传统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拜年了。
新年穿新衣,在大孩子的带领下,一家家一户户挨着串门拜年。一般都是晚辈给本家长辈拜年,进门先招呼一声长辈,正堂屋门口“噗通”一声跪下,愣头愣脑的,也不会说什么吉祥话,就只知道傻傻地磕头,直到长辈说“好了,好了”,然后发上压岁钱。压岁钱一般都给一块两块的崭新票子,那时候在我们老家农村,可不算少了,一块钱可以买五盒“摔炮”。
隔壁的邻居也是要拜的,但是不必下跪,随便说上一两句“大伯大妈过年好”之类的,就能混上一块压岁钱。
除了大年初一要拜年,除夕晚上,都会守着家里的黑白电视观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最期待的就是小品相声了。
看完春晚就是守岁了,除夕晚上是允许熬夜的。最喜欢做的就是一群小伙伴守着一个火堆,旁边小桌上放着瓜子花生糖果,还有平常喝不到的“健力宝”。一群小孩子,你一句我一句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反正就是很快乐。不说话的小子最“精”,手上嘴上不停,零食饮料轮番往嘴巴里招呼。
现在许多人都已经不再看春晚了,守岁的传统也早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丢掉了。倒是消失多年的“健力宝”,在购物网站上又焕发了第二春,在老家某些超市也能买到。但是,却再也喝不出当年的味道。
听老人讲,以前大家都很穷,吃没得吃,穿没得穿。当时的主食就是红薯,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回白面馒头。老人嘴上反复嘟哝一句话:“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肉类更是奢望,就连食用油也要等到节日时,生产队分发一些,还要留到过年过节时才舍得用。
说来,这些已经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虽然现在的生活比之过去好上数十倍,但是也遗忘了太多的传统。
(1)八件宝贝的非遗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相信,有点时代印记的人们都还记得这顺口溜,今天给花儿浇水,不禁又想起了我那童年挑水的岁月。那时候的农村,没有“压水”井,更没有自来水,吃水、用水全靠人们挑着两个木桶,到当地的水井边去挑。而7岁的我,就开始了那"沉甸甸"的“挑水”生涯,每天都得到一里之外的水井边,将家里的大水缸挑得满满的。当然那也都是我“心甘情愿”的,因为那时在我眼里的父母,每天都早出晚归,心身总是疲惫不堪,而年幼的我却帮不上忙,就只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慰藉父母的心。
记得那时,我们家里挑水的木桶有大小不同的两种规格,大的木桶我挑不起,自然只能“劳驾”小木桶了。我挑水的地方虽不算远,可上坡下坡,转弯抹角,路不好走,且挑着空桶的时候,是下坡路,自然轻松自如,可挑满水的回家路,确是实打实的全上坡路,总让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刚开始挑水时,我经常是跌跌撞撞、踢脚绊手的,导致每次水挑到家时,每个木桶里只能剩下半桶子水,而且途中还要歇息一两次,多时甚至要歇四五次。
每次母亲看到我挑水,总是泪眼婆娑,心痛不已,好多次想阻拦我,不让我去"霸蛮"挑水,然而家里的大人都得忙着去挣“工分”,没时间挑水,我就不得不“勇敢”的担负起挑水的“重任”。
那时的井水,其实就是靠着井底的泉眼冒出水来,倘若同一时间挑水的人多了,还得静下心来依次而上。碰上干旱季节,泉眼冒水量少了,就得排队等待,有时挑一次水得等上好久。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时不耐烦了,挑水的人就喜欢相互扯皮,说什么你来迟了,凭什么要先挑水?有时,我等得失望了,就想挑着空桶回家,可缸里没水咋办?我只好一等再等,等轮到自己的时候。
那时的我爱玩、贪玩,有时看见“咕咕”直冒的泉水觉得好玩,常常就在泉眼处的水草地上泼水玩,玩累了才挑水回家。有时看见井底有小鱼在游动,就和小伙伴们设法抓鱼,结果当然是鱼没抓到,却将好好的一眼井水搅得混浊不堪,不但自己挑不了水,还害得别人也挑不了水,这后果可想而知,不得不忍痛"吃"下父母的一顿“笋子炒肉”(即被父母用竹条暴打一顿)。
后来,我慢慢的明白事理了,也就自觉的维护好井边的挑水秩序,若有人捣乱,就想办法制止,倘若不听劝告的话,“拿得下”的,就用自己的拳头将他“修理”一顿,碰上“奈不何”的,我当然就只能干瞪眼,因为别人的拳头比我硬......
再后来,我到外地上高中去了,读的是“寄宿”,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就这样,挑水的担子慢慢的从我的肩膀上“解脱”了......
而今,我们用的是自来水,再也不用肩挑手提了,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是人们的福份......
如今,在大部分地“挑水”已成了历史,留在了我们永恒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