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原型是闲汉阿二,拿根劈柴追着黄狗满村子跑,这个原型人物弱爆了!但不会影响演义中的武松形象。即使不打老虎,武松照样会与哥相遇,潘金莲照样会调戏小叔子、偷汉子,武松依然是一条好汉。
施耐庵有一天到村外的后阳岗溜弯,看到一个叫武阿二闲汉,闲得蛋疼,看到一条大黄狗在树下睡觉,朝大黄狗捶了三拳,没想到这条狗凶猛异常,跳起来咬阿二,追得武阿二在土岗子上乱跑,非常狼狈。最后捡了根柴禾棒子,打把黄狗打跑了。
施耐庵看到阿二和黄狗打得非常热闹,就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冈,黄狗变成老虎,武阿二变身武松当了一回打虎英雄。
在写文学作品进,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场景激发灵感,成为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斗,是作者写作水平的体现,读者在不知道原型的情况下,会读得如醉如痴。
如果当年施耐庵没有见到阿二打狗,没有写打虎情节,照样不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和武松的形象,因为故事的主脉络早已成竹于胸,作者会用其他的情节来链接这个故事,可能像鲁智深一样杀、斗强盗、戏山贼、救美人,也许还会出现斩蛇杀怪物的情节,获救的可能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莲……
不管会发生什么,一定会遇到武大郎,也少不了潘金莲调情的精彩桥段,打虎是表现武松的身上的“勇”字,拒绝潘金莲勾引是表现“正”字,杀嫂祭兄是表现“孝”字、狮子楼斗杀西门庆是表现“义”字,这些情节可以变换手法,但一个也不能少,精彩片断叠加起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美英雄形象。
武松是《水浒传》108人中屈指可数的能称得上好汉的人,他忠勇正义,不管故事原型是怎样的,英雄形象都不可抹煞。
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就是历史的真实与文学作品虚构的问题。
《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或许有一点正史的影子,但绝大部份内容都是虚构的,否则也就不称为小说,而称为史书了。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常常会把它与现实产生联想,尤其像《水浒传》这个带有一丝历史影子又生动无比的作品,更容易使人荡起思想的波澜,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有这种联想并不奇怪。
但是,虽然可以联想,却千万不要叫真儿。如果偏要把它与正史联系在一起,就会陷入一个永远也走不出去的怪圈真真假假纠结在一起,永远也说不清。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确实有宋江和武松其人,可是他们真实的故事与《水浒传》没多大关系。《水浒传》作者不过是借用了他们的名字,衍生创作出了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如此而已。
既然是虚构的内容,它与真正史实也就脱离了关系,一味地纠结于是否真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武松打虎,他究竟打没打过老虎,这个问题不用探讨也能知道,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可能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斑斓猛虎呢这明显是虚构的,是作者出于塑造人物形象需要而编撰的。我们偏要纠结它是否真实,实在没有必要。
至于说,作者是否因为武松打狗或者打猫才生发联想,虚构了武松打虎的故事,这也只能是推测,因为谁也无法知道作者当时构思作品的素材是来自哪里。
如果作者施耐庵先生写一部《水浒传》的创作谈,把他构思该部作品的来龙去脉统统讲出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可惜他没有写《创作谈》,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
再至于,武松如果没有打虎,他能否在阳谷县当上都头,能否见到他哥哥武大郎,能否见到潘金莲,能否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没有前因,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果,武松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也就不会存在,更谈不上当什么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