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识之一,经过五千年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传承的前提是认同,我们首先要认同我们的文化,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上一代有这样的认知,也会影响到下一代。不管是从课本也好,亦或是家庭教育也好…他们都能够从中去了解到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得精神,如何让新一代更好的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在学校,开设相应课程
以小学为例,从孩子刚上学,学校就开设书法课程。学生在学习书法课程的过程中,不但书写越来越美观,越来越漂亮,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的书法文化,认识并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比如王羲之、柳公权、赵孟等等,从而加深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在学校,开设兴趣小组
还以小学为例,因为各种因素,可能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像书法那样开设课程,这时,学校可以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推进此门课程。比如说剪纸课程。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很多人都非常喜爱并由一定造诣,如果上学以后,不再让学生接受这方面的学习,很有可能会造成剪纸艺术的流失。所以,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开设兴趣小组,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兴趣爱好又让学生很好的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
学校要结合德育教育、主题教育活动、节日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经常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及学生能参与的竞赛活动。比如诗词大会、结合24节气开展的竞赛活动等等,这样,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除了学校之外,社会、家庭也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家长尤其要多带孩子走进这方面的博物馆及纪念馆,在“走万里路”中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要给孩子讲清,在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上,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